前几天,有人说莫言不是人民作家,我写了一篇文章反驳,说莫言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受到了很多人支持,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人反对。
反对的人里面,有一些实在是气坏了,以至于失去了理智,都不知道怎么反驳我了,口不择言,离题万里,根本说不到点子上。但或许本来就是那个水平。
怎样才能说到点子上?那就要抓住“人民作家”四个字来说,即说清楚什么是人民作家,人民作家的标准是什么。
我说莫言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理由是莫言作品中的人民立场。然而反对的人却不提人民立场。
![]()
什么是人民立场?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是这样总结的:
就是关心人民的生活,希望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同情并描写人民遭遇的不幸与痛苦,揭露和批判给人民造成不幸的人、政策等。
莫言的作品,从清末写到改革开放,写出了老百姓遭受的封建压迫和思想毒害,写出了老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写出了老百姓在运动中的不幸遭遇,等等。
对普通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情人民,心系大众,关注人民的喜怒哀乐、命运变迁,这就是人民立场!
人民作家,就是要为人民发声,而不是为了歌功颂德对人民遭遇的不幸视而不见。那些目睹过老百姓遭遇的不幸却不敢发声的作家,绝对算不上人民作家。
人民作家,绝不会以光的名义,无视黑暗中的挣扎。
![]()
不仅莫言是人民作家,余华、路遥、古华、刘震云等人都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也都有对普通老百姓不幸遭遇的表现,也都有对社会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这都是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发声的。
余华的《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民在极端苦难中保持生命尊严的生存史诗。小说写到了内战时期、大跃进时期、大批斗时期,反映了普通老百姓遭遇的种种不幸。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以丝厂工人许三观通过多次卖血应对家庭危机为主线,展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底层人物在历史动荡中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温情。
余华的《兄弟》,从大批斗写到改革开放,以李光头与宋钢之间的兄弟情义为线索,展现了两个时代中的乱像,真实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声。
所以,余华也算人民作家。
![]()
说路遥是人民作家,有人反对吗?一部《平凡的世界》,以1975到1985年的中国城乡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历程,真实地展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以及追求。
小说恰好写到了改革开放前几年与改革开放后几年,反映出大批斗余波仍在震荡中老百姓的生活,也反映出改革浪潮中人们的热情奋斗。
读《平凡的世界》,有很多情节令人难忘。比如纷淋的雨雪中,孙少平穿着单薄的衣服躲在学校的角落,等打饭的同学都离开后偷偷取自己的黑面馍,让人十分压抑。而后来看到孙少安创业成功,又让人倍感欣慰。
路遥正是站在人民立场,以人民的视角,去表现两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芙蓉镇》,作者古华也是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发声的。
这部小说后来被著名导演谢晋搬上荧幕,拍得尺度还是很大的,不过有些镜头后来被删去了。
印度有一部电影,名叫《杰伊•比姆》,建议大家去看一看,非常好,看完你会佩服印度人真敢拍,揭露出的社会黑暗令人震惊,令人触目惊心。
当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能甩中国电影几条街时,我说《芙蓉王》拍得也有胆量,可惜后来胆小了。
然而,即便删减版,也足以让人受到震撼,震撼于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只不过,耳边一直在回响着王秋赦的破锣声,以及他那沙哑的声音:运动了……
要是不防着点,他说的兴许有道理。
![]()
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也是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发声的。小说通过描写李雪莲无果的追寻,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悲哀,也反映出官场的某种乱像。
刘震云有一段话广为流传:
奴才最热衷于“歌功颂德”,懦夫最擅长“忍辱负重”,小人最精于“欺软怕硬”,最可恨的莫过于烂好人,是非不分却唯命是从。
可见,真正的人民作家,都是敢于为人民说真话的,不会罔顾现实,置人民的不幸于不顾去粉饰历史。
总之,凡是为人民发声的,都是人民作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