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张沁沁 记者 梅书华)32岁的李女士饱受便秘困扰两年,听信推荐开始服用酵素和日本“小红丸”。起初一粒见效,但半年后,药效递减,她不得不加到三粒。更糟的是,当她试图停药,便秘竟严重到一周仅排便一次,还伴有腹胀腹痛。到医院检查发现她的结肠内壁已出现典型的“豹纹”样黑变,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刁艳青副主任医师指出,这正是长期服用含泻药成分产品的结果。
这些“通便神器”,可能是暴力刺激型泻药
刁艳青介绍,很多人误以为酵素、“小红丸”是天然调理产品,实则它们的核心成分多为番泻叶、比沙可啶、酚酞等泻药。其作用机制并非温和改善肠道功能,而是通过直接刺激结肠黏膜神经末梢,强迫肠道进行剧烈蠕动,从而快速排出粪便。这种“暴力通便”方式虽能带来短期效果,但会打破肠道自身的蠕动节律,为后续便秘加重和肠道损伤埋下隐患。
长期使用肠道会陷入“双重危机”
长期依赖这类产品,肠道会逐渐出现两种不可逆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一方面,肠道敏感性持续下降,肠道长期被药物强烈刺激,会逐渐对药物产生耐受,原本1粒药就能起效,后期需不断增加剂量(如2粒、3粒),但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另一方面,肠道黏膜严重受损,药物成分会导致结肠黏膜固有层堆积大量脂褐素,使肠道内壁呈现棕色、褐色甚至黑色的“豹纹”或“蛇皮”样改变,且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改变会增加结直肠息肉、肿瘤的患病风险。
搭建“五步健康排便体系”
刁艳青表示,想要彻底摆脱便秘,关键要回归生活方式调整,建立科学的肠道养护习惯。
膳食纤维是“根基”。确保每天摄入足量的蔬菜(一斤)、水果(半斤)和全谷物(燕麦、糙米、藜麦等)。纤维是粪便的“骨架”,能锁住水分,增大粪便体积。
充足饮水是“动力”。光吃纤维不喝水,纤维会凝固成团,加重便秘。每天保证1.5~2升水的摄入。
规律运动是“助推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
固定排便时间是“生物钟”。每天在固定时间(如晨起后或餐后)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要去蹲一会,帮助身体建立规律的排便反射。
良好排便姿势是“小技巧”。排便时脚下踩一个小板凳,使膝盖高于臀部,模拟蹲姿,有助于直肠角变直,让排便更顺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