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10月,中国核能科技迎来历史性突破: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平台预计在2027年全面落成,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聚变发电原理验证的装置。与此同时,第四代核电技术路线中的钍基熔盐堆也取得关键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清洁能源前沿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2
这一系列重大技术跃迁迅速点燃资本市场的热情。A股市场中,老牌装备制造企业兰石重装因业务高度匹配核能与氢能等新兴赛道,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其股价一度随政策与行业热度大幅波动,被冠以“未来能源装备先锋”的称号。
![]()
3
然而数据揭示出另一幅图景:尽管公司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7.46亿元,同比飙升26.93%,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骤降88.3%,仅余1119.64万元。更令人警觉的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1514万元,呈现出典型的“增收不增利”现象。
4
明明身处万亿级新能源风口,为何业绩表现如此割裂?这家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传统国企,其战略转型之路究竟遭遇了哪些深层瓶颈?
![]()
5
追溯兰石重装的发展脉络,其根基可回溯至1953年。作为国家“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其前身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自创立之初便肩负起推动能源装备国产化的使命,长期被视为中国石化机械工业的奠基者和支柱力量。
6
2014年,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IPO重启后西北五省区首家上市企业。尽管上市前已显现盈利下滑趋势,资本市场仍报以极高期待——首日交易即触及44%涨幅上限,随后连续斩获23个涨停板,创下当时新股连续涨停纪录。
7
遗憾的是,辉煌未能延续。随着传统能源设备市场需求萎缩,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企业面临严峻生存挑战。自2018年起,兰石重装正式启动战略重构,在巩固原有能源装备优势的基础上,确立向新能源装备、工业智能化系统及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拓展的新路径,其中核能与氢能被列为转型双引擎。
![]()
8
从战略布局看,兰石重装展现出强烈的进取姿态,尤其在核能领域构建了“一中心三基地”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链条覆盖。
9
上游环节,公司参与核燃料运输与存储容器的研发制造;中游提供符合核安全二级、三级标准的压力容器与储罐设备,其核电用板式热交换器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下游则延伸至核废料处理与放射性环境保护装备领域,形成完整闭环。
10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部分产品已进入可控核聚变研究配套体系,在高温气冷堆、钍基熔盐堆等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方向具备多项核心技术储备,并已有实际供货案例支撑。
![]()
11
在氢能产业链方面,兰石重装同样布局深远,贯穿“制氢—储氢—输氢—用氢(加氢)”四大环节。涵盖煤气化制氢装置、碱性电解槽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设备,以及低、中、高压氢气储存容器和加氢站核心组件。
12
此外,公司还涉足光伏多晶硅设备与光热储能系统开发,整体架构高度契合国家“双碳”目标导向。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板块新增订单达6亿元,其中核能相关订单贡献3.06亿元,同比增长32.16%。同年10月,公司中标中核工程5.81亿元核能主设备大单,表面看转型成果斐然。
13
但在亮眼数据背后,转型阵痛日益凸显。早在2022年,公司营收达49.8亿元,同比增长23.37%;净利润1.76亿元,增幅43.35%;新能源装备收入达13亿元,同比暴增171.7%,占总营收比重超过25%。
![]()
14
不过,盈利能力已现疲态:传统装备与新能源装备毛利率均较上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管理层将此归因于钢材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
15
更为致命的是,2021年为切入核电高端市场而收购的中核嘉华55%股权,未达预期成效。原股东承诺中核嘉华2022年净利润不低于650万元,实际完成仅231万元,同比下降50.1%;承诺营收2亿元,实绩不足亿元。此次并购在首年即遭遇“业绩对赌失败”,暴露出整合难题。
16
进入2025年,利润恶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上半年营收28.32亿元,同比增长13.63%;归母净利润5432.92万元,同比下滑21.9%。
![]()
17
至前三季度,营收增速提升至26.93%,但归母净利润锐减至1119.64万元。第三季度单季净亏损高达4313万元,同比降幅达263.4%,由盈转亏速度超出市场预期。
18
利润崩塌的背后,是多重压力叠加所致。研发支出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1.09亿元,同比激增72.35%,推进科技创新项目共计124项;2022年研发投入亦达1.51亿元,同比增长64.10%。巨额投入虽夯实技术基础,但也严重侵蚀当期利润。
19
同时,信用减值损失显著增加,反映长期账龄应收账款回收困难,资金周转效率降低,凸显公司在供应链中议价能力偏弱。此外,应交增值税上升带动税金及附加费用增长,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
20
从业务结构来看,短板依然突出。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主力仍是毛利率仅为12.6%的传统能源装备;核工业智能装备收入占比仅为6.5%;增长最快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毛利率更是低至3.3%。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仅为10.6%,利润厚度极为脆弱。
21
所谓“可控核聚变概念股”的标签,对兰石重装而言近乎误读。公司在2025年11月4日发布澄清公告明确表示,仅有微通道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在可控核聚变科研装置中有少量应用,且相关营收占比不足0.1%。
22
此前引发热议的5.81亿元核能订单并不涉及聚变技术,且收入确认周期主要集中在2026年,对2025年度业绩影响微乎其微。这意味着,尽管公司精准卡位核电发展赛道,但核心收益尚未落地,当前仍处于“战略投入期”,远未进入“价值兑现期”。
![]()
23
不可否认,兰石重装的转型方向具有前瞻性。伴随核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双碳”战略加速落地,新能源装备市场前景广阔。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新增订单达44.38亿元,成功开拓13家新客户,核能核心设备已实现出口海外,印证了其战略布局的有效性。
24
但传统国企的转型升级从来不是一场速决战。高昂的研发成本、并购标的整合风险、低毛利业务依赖、现金流管理压力等问题,都是必须跨越的障碍。目前来看,兰石重装所谓的“第二春”尚未真正开启,反而陷入“概念火热、业绩冰冷”的转型“倒春寒”阶段。
25
未来若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公司不仅需要持续强化技术研发能力、扩大高端市场份额,更要破解盈利转化这一核心命题。
![]()
26
如何系统性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何优化收入结构,使高毛利业务成为营收支柱?如何改善营运资金管理、增强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这些都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现实考验。
27
对于投资者而言,不应仅被“核电”“氢能”“聚变能源”等热门概念吸引,更需穿透表象,审视企业的盈利质量、现金流健康度与真实转型进度。
28
毕竟,能够研制顺应时代潮流的产品只是第一步,唯有通过市场化机制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利润增长,才是衡量企业转型成败的根本标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