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大家好,我是言叔。最近看到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烤鸡翅的视频片段,瞬间勾起了味蕾记忆。有细心网友分析指出,在微重力环境中,食用油不会像地面那样滴落,反而均匀包裹在鸡翅表面,形成天然“保鲜膜”,配合360度热风循环加热,外焦里嫩的效果简直令人垂涎欲滴。
这看似简单的烹饪场景背后,实则凝聚着中国载人航天十余年来的技术跃迁。从最初的糊状食品到如今实现现场烘烤,饮食系统的每一次升级,都是空间生命保障能力提升的真实写照。这不是一顿饭的问题,而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具象呈现。
![]()
中国航天如何把“厨房”搬上天
回顾中国航天员的“餐桌进化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版的航天发展编年史。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期间,杨利伟所食用的还是类似牙膏挤出的流体食物,主要功能仅限于维持基本能量摄入,谈不上任何风味体验。
时间推进到2022年,神舟十三号乘组执行跨年驻留任务时,年夜饭已包含手工水饺与鲜榨果汁,节日氛围初现端倪。而到了2025年初公布的除夕菜单,不仅涵盖两种主食、多款荤素配菜,还配备了热汤、饮品和传统糖果,文化仪式感全面在线。
而现在能实现鸡翅现烤,核心在于一台由九阳研发的专用热风烘烤装置。该设备于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成为此次任务的重要搭载物资之一。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介绍,中国人对热食现做的饮食习惯根深蒂固,即便是身处太空,航天员也强烈渴望品尝刚出炉的食物。正是这一生活化需求催生了“太空厨房”的设计理念,但实际研发过程面临重重挑战。
![]()
中餐常见的煎炸烹炒极易产生油烟颗粒,而空间站作为高度密闭的生命支持系统,空气质量标准极为严苛,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污染物释放。为此,工程团队另辟蹊径,将高效油烟净化模块直接集成于加热舱体内,实现了内部自清洁功能。
仅解决排放问题还不够,失重状态下食材易漂浮、残渣难控制。于是研究人员配套开发了磁吸式固定烤盘、导流网笼及碎屑回收系统,确保操作安全可控。最关键的突破在于温控上限——以往空间加热设备普遍不超过100℃,此次则成功提升至190℃高温区间。
这意味着食物不再只是被复热,而是真正经历美拉德反应等复杂理化变化,生成诱人的焦香层与酥脆口感。据反馈,烘烤后的香气可在舱内持续弥散,令在轨航天员纷纷点赞。这项成果的背后,是长达十余年的技术沉淀与迭代积累。
![]()
早在2014年,九阳便入选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定供应商,承担热风加热系统与饮水分配装置的研发使命。初期最大难题在于:太空中缺乏自然对流,常规加热方式极易造成局部过热或受热不均。
研发团队融合家用电器领域的电机驱动、精准控温和流体力学模型,经过数百轮仿真模拟与实物测试,最终打造出具备三维立体送风能力的热循环系统,显著提升了加热效率与均匀性。
针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创新采用氧化锌纳米抗菌技术应用于供水终端,利用锌离子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实现长效抑菌且可重复使用,有效保障水源洁净。同时推出即热饮水方案,让航天员随时享用45℃左右的温开水,甚至还能冲泡太空特制豆浆——既补充植物蛋白,又缓解思乡情绪。
历经八年攻关、累计开展超千次试验验证,整套“太空厨房”系统随天和核心舱进入轨道运行,至今稳定服役超过1500个昼夜,服务了九批次航天员乘组的日常膳食需求。
![]()
科学的尽头是种菜?
有了先进的烹饪设备,食材来源同样需要革新。中国早已启动“太空农庄”计划,将新鲜蔬菜种植纳入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项目。目前培育品种包括樱桃番茄、羽衣甘蓝、小白菜等多种绿叶类作物,航天员可定期采摘叶片直接食用,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闭环供应。
从神舟二十号传回的画面可见,生菜植株形态颇具趣味。由于缺少重力引导,它们不再垂直生长,而是向各个方向自由伸展,枝叶交错宛如抽象艺术作品,视觉效果极具未来感。不少观众笑称:“终于明白央视农业频道为何和军事频道共用一个台标。”
事实上,早在2022年,中国空间站就完成了水稻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成功实现种子萌发、抽穗开花直至结籽的完整周期。当时网友调侃“下一步就差烧烤了”,没想到短短数年后,这个愿望竟成现实。如今既有自产蔬果,又能现场烤制肉类,太空餐桌正日益丰富多元。
这些生物栽培试验绝非娱乐性质的小打小闹,而是面向深空探索的战略布局。从最初尝试简单叶菜种植,到如今掌握高等植物在微重力下的生长规律,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火星基地、长期星际航行积累关键技术储备。要迈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建立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体系势在必行。
![]()
从饮食看中国航天发展
重新审视这场“天宫烧烤”事件,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餐饮创新。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轨使用生鲜原料进行现场烹饪,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生命支持领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横向对比国际空间站现状,其航天员仍以预包装即食食品为主,最多进行低温复热处理,完全不具备自主烹饪条件。
我国已率先完成从“加热时代”向“烹饪时代”的跨越,这背后折射的是整体航天技术水平的加速跃升。以本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为例,飞船成功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极大缩短了航天员在狭小返回舱内的等待时间,提升了任务舒适性与安全性。
饮食系统的进步,正是整个航天工程体系协同发展的缩影。除了烤鸡翅之外,“生活化”改进举措层出不穷。比如春节习俗的延续:从神舟十三号的手工饺子,到2025年除夕夜精心设计的节日菜单,每一餐都体现了对航天员心理需求的深度关照。
中国人讲究“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使远离地球,这份团圆情结也不能缺失。再如饮水体验优化,过去喝水需借助吸管谨慎操作,如今可随时获取恒温热水,还有家乡味道的豆浆可供选择。这些细节虽不起眼,却极大改善了长期驻留的心理状态与工作效率。
毕竟,在失重环境下连续工作数月,生活质量直接影响身心健康与任务执行力。中国航天没有忽视这一点,而是把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技术决策之中。
![]()
京报网曾发表评论指出,“天宫烧烤”看似是一顿寻常餐食,实则是中国航天高速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从2003年的管状营养剂到2025年的现烤鸡翅,二十多年间的巨变,映射出我国航天事业稳扎稳打、持续突破的发展轨迹。
结语
还记得当年得知月球无法耕种时,许多人心中泛起一丝失落。可如今回望,空间站不仅能种出生菜与水稻,还能飘出烤鸡翅的香味,这种由遗憾转为惊叹的历程,正是中国航天跨越式成长的最佳见证。
![]()
权威报道《从四个时空坐标看中国航天》中提出,中国航天发展正沿着清晰的时间轴稳步推进:立足当下的技术创新,展望2026年港澳地区航天员有望参与飞行任务,继而挺进2030年前后实施载人登月计划。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
而“太空厨房”与“太空农场”的建立,恰好诠释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完美融合。所谓硬实力,是指我们有能力研制出耐高温、防污染、高效率的热风烘烤机,能让水稻在微重力下完成世代繁衍;所谓软实力,则体现在不忘为航天员准备一杯温热豆浆,记得过年包一顿饺子。
这就是中国航天的独特浪漫:一边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一边守护人间烟火的气息。或许不久的将来,真会诞生一部纪录片叫《舌尖上的太空》,让我们跟随航天员的脚步,一起探索宇宙厨房的无限可能。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