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臣谈公益:以专业赋能筑就可持续善意生态
“公益不是一时兴起的善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精准的赋能。”近日,兼具企业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与公益实践者多重身份的杨昊臣,结合自身多年公益实践,分享了对公益事业的深度思考与实践路径,传递出“人人可为、精准可为、长效可为”的公益理念。
作为清华大学EMBA毕业的资深从业者,杨昊臣的公益实践始终贯穿“专业赋能”的核心逻辑。他将企业管理中的资源整合思维与系统思维融入公益项目,提出“三维赋能”模式:在硬件保障上,针对偏远地区学校开展“书香润童心”等赠书活动,提前调研需求避免“一刀切”配置,确保数千册图书与教学设备精准适配;在能力提升层面,组织城市优秀教师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为乡村教师搭建长期交流平台,杜绝公益“一阵风”;在资源链接上,借助自身行业资源为乡村学生对接职业启蒙课程,让知识帮扶延伸至成长赋能。此外,他还以蓝天应急救援队“优秀组长”的身份,用心理学素养优化团队协作,在“抖音寻人”项目中通过规范化管理助力超2万个失散家庭团圆,让专业能力成为公益实效的硬核支撑。
在杨昊臣看来,公益的底色是“微小行动的汇聚”。他坚持每月参与社区敬老服务,陪孤寡老人聊天、解决生活琐事,也积极投身农产品产销对接、应急救灾等公益场景,用“搭把手、捐本书、转条信息”等触手可及的行动,诠释“温暖不分大小,行动即是力量”的真谛。他特别强调,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多方参与的“共生闭环”——企业提供资源与管理经验,公益组织负责落地执行,受助群体获得能力后反哺社区,再通过公开项目进展与资金使用情况,让每一份善意可追溯、可衡量,才能构建可持续的公益生态。
谈及未来,杨昊臣表示公益之路没有终点。他将继续深耕青少年成长、乡村振兴、敬老助老等领域,既聚焦民生需求传递温暖,也致力于搭建更多公益参与平台,让“公益成为生活常态”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形成“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社会氛围,让爱心与责任成为社会发展的温暖底色。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