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足以让一个婴儿成长为青年。而对于72岁的庞先生(化名)来说,这24年是一场与帕金森病的漫长斗争,他的世界在震颤与“冻结”中不断缩小。近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一个由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专家组成的顶尖团队,通过一场精准的手术,为他的人生带来了曙光。
![]()
一、24年抗争:从颤抖到“冻结”的困境
![]()
二十四年来,震颤如同无形的枷锁,从庞先生的双手双脚开始,一点点侵蚀他的生活。病情逐年加重,双腿的僵硬感让他感觉身体无时无刻不背负着沉重的沙袋。最让他和家人无助的,是药物失效后的“关期”。“那时他嘴巴抖,手也抖,脚也抖,”家人回忆道,“走路的话,吃了药就会好一点,不吃药他就走不动了,起床、坐下都要人家拉着。”
在那个状态下,剧烈的震颤让他无法端稳饭碗,而起步时的艰难、行走时身体不听使唤地前冲(慌张步态),以及最危险的“冻结步态”——在转身时,双脚像被粘在地上,无法迈步——都让他寸步难行。情况最严重时,如同家人所说:“今天早上没吃药,站都站不了。”近六年来,逐渐显现的认知下降,更为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精准决策:为何选择“八触点”这一前沿技术?
![]()
可视化程控
面对如此复杂且严重的症状,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迅速启动了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在神经内科陈谦教授团队完成了详尽的术前评估,确保患者为最佳手术人选后,由神经外科主任王松青教授主刀,与神经外科熊伟教授及团队共同协作,经过严谨研判,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于2025年9月27日,为庞先生实施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并植入先进的八触点电极
![]()
这并非一个常规的选择。与传统四触点电极相比,八触点电极的优势在庞先生的病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
1.精准打击“混合型症状”:庞先生的症状具有典型的“混合型”特征。震颤、肌强直主要由丘脑底核(STN)控制,而步态障碍、姿势平衡(尤其是冻结步态)则与黑质致密部(SNr)密切相关。传统的四触点电极长度有限,难以同时完美覆盖这两个相邻但功能不同的“靶点”。而八触点超长电极,像一个“精准遥控器”,能够同时作用于STN和SNr,为实现“震颤控制”与“步态改善”的双重目标提供了硬件基础。这一精准的手术策略由王松青主任在主刀过程中完美执行。
![]()
2.为疾病发展预留“程控空间”:帕金森病是一个渐进性发展的疾病,今日的震颤是主要矛盾,明日的步态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八触点提供了远超四触点的刺激组合方案,这意味着在未来,神经内科陈谦教授在负责术后程控时,拥有更为强大的“武器库”,可以根据病情变化,通过调整刺激触点、模式和参数,为患者提供更个体化、更持久的治疗效果。本次手术,正是为未来的长期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生命重启:开机瞬间,奇迹发生
术后一个月,2025年10月30日,是庞先生的开机日。在神经内科陈谦教授的主导与神经外科熊伟教授的协同下,开机过程顺利。现场拍摄的视频记录下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
控制震颤:当STN靶点被逐一开启,他颤抖了24年的双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恢复平静。从单侧开到双侧开,双手稳稳地放在腿上,纹丝不动。
![]()
破解冻结:随后,SNr靶点的开启,带来了更令人惊喜的变化。之前无法独立站立的他,在未服药的情况下,能够自己稳稳站起、坐下。起步困难与慌张步态显著改善,转身时的冻结步态也基本消失,行走变得连贯而稳健。
![]()
重获新生:家属激动地表示:“现在他嘴巴也不怎么抖了,手也不抖了……现在说话小声点但还听得到,起码他比以前有更多说话的欲望了!”最让家属满意的是,“现在开完机之后,他能够自己独立站立,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还能走!”
![]()
从寸步难行到稳步向前,从口齿难辨到愿意交流,庞先生的转变,是现代精准医疗与多学科协作的生动体现。本次八触点DBS手术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他按下了生命的“重启键”,也印证了医院神经内科与外科团队在诊疗复杂运动障碍疾病方面的综合实力。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持精准与前瞻诊疗理念,让先进技术服务更多亟待帮助的患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