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架F-22"猛禽"战机的生产线在2009年永久关闭时,美国国防部恐怕不会想到,这个决定会成为21世纪军工竞赛中最昂贵的战略失误。16年后,张召忠在清华大学讲台上揭开谜底:当年那句"中国没有研发四代机"的断言,竟是精心设计的战略迷雾。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军工博弈始于2007年。新上任的美国防长罗伯特·盖茨在国会斩钉截铁地宣称:"中国在2025年前不可能拥有五代机"。这句话直接葬送了造价1.5亿美元的F-22,却不知正落入东方谋略的棋局。彼时中国网络上疯传的"黑丝带"概念图与后来歼-20高度相似,但张召忠在央视反复强调那只是"歼-10改进型"——按照当时国际标准,歼-10仅是三代机雏形,与F-22存在代差。
![]()
image
美军为此付出的代价远超想象。当2011年歼-20在成都首飞时,美国空军库存的187架F-22已成绝唱。为弥补战力空缺,美国不得不加速F-35项目,这种单发中型战机在超音速巡航、机动性等关键指标上始终无法企及F-22。更讽刺的是,当年为保住F-22生产线,美军曾自导自演过一场"苦肉计"——2005年印度军演中,号称无敌的F-15C竟被老式米格-21"击落",事后证明这不过是演给国会看的戏码。
![]()
image
这场军工博弈揭示出三个残酷法则:首先,装备迭代必须预留技术冗余。美国误判中国航空发展节奏,导致五代机出现10年空窗期;其次,装备论证不能依赖表演性数据。F-15故意败给米格-21的闹剧,反而暴露决策体系漏洞;最后,后发优势可能成为制胜关键。中国歼-20在2017年服役即配备矢量发动机,而F-22直到退役都未能升级此技术。
![]()
image
如今回看那段历史,美军犯下的最大错误不是技术误判,而是低估了"战略忽悠"的威力。当张召忠笑着承认"我说中国没搞四代机就是在忽悠他们"时,这场持续16年的军工谍战终于落下帷幕。而F-22生产线废墟上的教训,永远铭刻在军事发展史上:最先进的战机可以重建,但错失的战略机遇永不再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