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一个名叫“劳枝数到三”的女主播在抖音直播时,一字一句模仿三年前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劳荣枝在法庭上的辩词。她说着“我不是主犯”“我也是受害者”,语气、神态刻意贴近当年庭审录像。很快,评论区炸了锅——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不适。有人反胃,有人愤怒:这是在拿命案博眼球?
![]()
当晚,抖音官方发布通报:账号因“模仿犯罪人员、宣扬暴力、蹭热度博流量”,被无限期封禁。名字消失,主页清空,像被数字世界一键抹去。
![]()
可她真傻吗?还是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越界”?
这年头,有人扮丑卖惨能涨粉百万,有人直播啃纸板被捧成“行为艺术家”,更别说那些靠“家暴梗”“入狱风”出圈的人设。审丑,早已不是个例,而是一条被验证过的流量捷径。你越不敢看,它越敢演;你越想移开眼,算法越把你钉在屏幕前。
![]()
我们一边骂,一边刷;一边反感,一边转发。人性的矛盾,在这一刻被照得通透。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道德震惊”,说的是当人看到严重违背伦理的行为时,会产生强烈的愤怒与不适——但奇怪的是,这种情绪反而让人停不下来。就像车祸现场,明知惨烈,却忍不住瞄一眼。我们的大脑对“异常”天生敏感,而罪案、暴力、越界,正是最高效的刺激源。
更深层的是优越感。我们点开视频时,心里早预设了立场:“我可不会这样。”看别人失控,反而确认了自己还“正常”;看别人越线,才觉得“我守住了底线”。这种隐秘的自我安慰,成了审丑内容最稳固的观众基础。
而平台呢?它不评判对错,只计算停留时长。你多看一秒,算法就多推一分。点赞、骂战、转发,全是数据燃料。于是“越丑越火,越火越丑”成了闭环。这不是谁的错,而是一整套系统在推着所有人往下坠。
可有些底线,不该被流量冲垮。劳荣枝案背后是七条人命,是破碎的家庭,是多年未愈的伤疤。把这样的悲剧变成表演素材,不只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公共情感的试探。
当“模仿罪犯”都能成为人设,我们得问一句:接下来,还有什么不能被消费?
这世界越来越快,但有些慢,必须留给自己。下次刷到那种让你心头一紧的内容,不妨停下来问问:我为什么会被吸引?是猎奇,还是麻木了?
别让自己的目光,成了他人越界的通行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