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泄露的内部审计报告显示,Meta集团2024年通过虚假广告获得的营收高达1140亿元人民币,约占其广告总收入的18%。这些披着合法外衣的欺诈广告,正在全球社交网络中编织着一张庞大的"数字骗网"。
"精准投放"背后的黑产链
调查发现,诈骗广告主要伪装成三类形态:跨境电商假货促销、"理财导师"诈骗课程以及虚假健康产品。某反欺诈组织截获的广告后台数据显示,诈骗者利用Meta算法特性,专门针对45岁以上女性推送"抗癌神药",向小镇青年投放"暴利数字货币"广告。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高风险广告的转化率竟是正规广告的3.7倍。
审核系统的故意"盲区"
前审核员曝光的内部手册显示,Meta将广告分为"明确违规"和"风险容忍"两类。后者只要不包含敏感词,即使投诉量超标也不会立即下架。某款被37国禁售的减肥药广告,竟持续投放达11个月,期间产生6.2亿次展示。律师指出,这种"技术中立"的辩解,实则是平台与黑灰产的默契分成。
投诉机制的无效循环
数字维权中心的测试结果触目惊心:针对诈骗广告的举报仅有2.3%得到处理,平均响应时间长达17天。诈骗者利用这个时间差,通常72小时内就能完成"开户-投放-收款-销号"的全流程。更讽刺的是,受害者通过平台支付的广告投诉费,最终又变成Meta的营收。
法律边缘的"洗白"游戏
Meta法务团队发明的"风险对冲"模式令人咋舌:要求诈骗广告主预存高额保证金,一旦广告被禁,保证金没收充作罚款。这看似严格的制度,实则变相承认了欺诈广告的合法性。数据显示,2022年没收的23亿美元保证金,客观上已成为Meta的"稳定收入来源"。
这场千亿级别的"合法欺诈"正在引发全球监管地震。当社交平台把"连接世界"的使命异化为"连接骗局"的工具时,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在算法的世界里,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用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