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强四力 走蜀道 看发展” 四川举行庆祝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主题活动

0
分享至

11月7日,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强四力 走蜀道 看发展”四川省庆祝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主题活动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举行。

来自中央新闻单位驻川机构及省、市、县各级新闻媒体的100余名编辑记者代表齐聚古蜀道,在幽幽柏香中共叙初心使命、共话新闻担当,共同庆祝属于新闻人的专属节日。


访古问今观变 三条主线解锁“蜀道新歌”

“蜀道”是承载深厚历史文化的文明脉络,更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典型样本。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的沧桑巨变,正是新时代四川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

活动现场,“强四力 走蜀道 看发展”采访采风活动正式启动。本次采访采风活动将从今年11月上旬持续至年底,组织全省新闻战线从全省古道遗迹遗存切入,以“贯通古道、今道与未来之道”为核心脉络,循着三条主线探寻“蜀道密码”——

寻访古道。探访“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省内古道遗迹和相关历史文化节点,感悟其蕴含的奋斗精神与文化底蕴,为新时代发展汲取精神动力。

丈量新途。走访现代交通枢纽(高铁、高速、港口、机场)、物流大通道、智慧交通项目,体验“新蜀道”带来的时空压缩与发展加速度。

观察巨变。感受古蜀道和“新蜀道”沿线城乡面貌、产业形态、群众生活的沧桑巨变,链接“新蜀道”发展成就,记录新时代的“蜀道传奇”。

现场还启动了“沿着蜀道看发展”短视频征集活动,邀请各媒体广泛参与,共同讲好新时代“蜀道新歌”。此外,蜀道研究专家与媒体记者代表现场分享“我与蜀道的故事”,让千年古道与新闻初心产生深刻共鸣;天府融媒科技公司开发的“融小记”“融小问”“融小译”“融小评”等新闻生产辅助工具同步上线,为新闻传播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首场徒步采风开启 记者趣味打卡翠云廊

苍劲古柏枝叶交错,柏香萦绕的青石板古道上,“强四力 走蜀道 看发展”采访采风活动以“徒步+采访”的形式开启。编辑记者们在两公里行程中“带地图”“挖宝藏”,邂逅四位特殊“NPC”,展开一段段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



“翠云廊最老的树多少岁了?”“请背一句《蜀道难》的诗词。”“古蜀道和新蜀道在哪里相遇?”……记者们穿梭古柏林间,循着地图打卡点与藏在林中的“神秘使者”对答暗号。此次采风创新采用“NPC互动”模式,设置4个打卡集章点,古柏研究者、生态护林员、文旅推荐官与新蜀道建设者化身点位主人,等待记者探寻。

“上百年的‘交树交印’制度在剑阁传承至今,已从过去的县长离任交接扩大到多级党政负责人,结合相关保护制度,已形成全覆盖责任体系。”在“年轮”点位,从事古树保护20余年的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小红向记者揭秘了古柏“长寿密码”,为更好守护古柏林木,剑阁县对古柏实施“一树一策”科学救护,构建智慧管理平台,用“科技+制度”让古道更具生机。

“剑阁柏”旁,55岁的生态护林员贾少明用朴实的话语分享巡山护柏的坚守故事:“我从40来岁开始当护林员,负责管护380多棵古柏,十多年来没有一颗古柏受到过严重伤害。”近年来,持续增长的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贾少明表示,一定要继续精心守护好这些古柏,让它们继续造福后人。

“翠云廊碑”前,广元市利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何思颖吟诵《蜀道难》串联古今,现场推介广元文旅线路;游客中心内,蜀道集团相关负责人揭晓“古蜀道与新蜀道相遇之地”,展现交通发展的时代答卷……

“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沉浸式感受蜀道文化、三国文化,互动感很强。”资阳融媒体中心深一度工作室组长李梅边拍边打卡,“这次收集的素材十分丰富,回去后会剪辑成新闻作品,让更多人关注蜀道、关注翠云廊。”

座谈分享传经验 共绘新闻发展新图景

当天下午,四川省庆祝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交流座谈会在剑阁县双旗美村举行。座谈会上,5名来自天府融媒联合体成员单位的编辑记者代表作分享发言,他们结合自身从业经历与爆款作品“幕后故事”,为“讲好四川故事”分享实战心得。

“国际传播不是单向灌输,而是需要探索双向奔赴的密码。”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灵感中国部主任邓翔沣,以“500天,拼出一个一等奖新闻专栏”为题交流发言。从重构内容矩阵的“垂类生根”,到探索标准化流程,再到开展国际合作“借船出海”,她细数专栏从无到有、斩获第三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奋斗历程。在她心中,比策略与技术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后的真诚和人性共鸣”,是从“讲述者”到“连接者”的角色转变,让中国故事能在海外真正生根发芽。

在报道中,如何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受众爱看的鲜活内容?川网传媒“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记者司文雪,用“1.46亿次点击的背后: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的四川突破之道”给出了答案——讲故事。她和团队用一周时间行程600公里,寻访4座城市的8位亲历者,从翠云廊的千年古柏、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南充的蜀道研究院,他们放弃说教式表达,转而挖掘普通人与文化、与自然的联结。“严肃主题,也能在创新表达中深入人心。重大主题报道,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数字火种’。”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对于媒体而言,时效是生命线。”成都商报视频与视觉中心副主编胡瑶,围绕“在短视频细节中捕捉凡人英雄的微光”分享道。其参与主创的《卤菜店长铁勺击退持刀男 分“武器”画面曝光!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冲了出去!》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视频全程仅用一个多小时便完成推送,为全国独家首发。”她回忆道,这则报道能打动万千网友,关键在标题中“犹豫了一下”的细节——正是那份人性中真实的迟疑与随后的勇敢,引发广大网友共鸣,实现了正向舆论引导。

坚守,是多位分享者共同的关键词。座谈会现场,广安市融媒体中心报纸编辑部副主任龙凤,带来了“十年坚守,一则新闻背后的初心与回响”的故事。内江市威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萍,以“做时代的行者,当人民的记录者”为题讲述了自己参与主创《32载5366篇逢场日记》的历程。

座谈会上总结了2025“万千气象看四川”主题采访活动开展情况。据了解,2025年全年主题采访活动累计参加编辑记者及相关工作人员超300人次,全年4批次采访深入61个县(市、区),实地探访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乡村社区、文旅景区等各类代表性点位超110个,总行程近万公里,生动立体展现四川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切实营造全省拼经济、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显著提升“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影响力。

“听完分享后,其经验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近年来,四川新闻宣传工作成效显著,尤其在技术赋能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会后,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四川记者站站长王进有感而发,他表示将把此次座谈会的主要精神传达落实,切实做好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工作质效。

座谈会余温未散,双旗美村的趣味挑战赛热闹开启。“好脚力快速抵达”“好眼力抽丝剥茧”“好脑力深度分析”“好笔力精准表达”等环节,将“四力”要求巧妙融入互动,欢声笑语中让节日氛围愈发浓厚。(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日报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日报网
网站及本账号运营主体为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364389文章数 3910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