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医术好”当遮羞布,道德失守就是失守。
曾医生和副院长的17分钟视频引爆全网,有人喊冤,说他们是被“陷害”的,摄像头装在值班室电视里,精准对准沙发,显然是早有预谋。
![]()
偷拍者居心叵测,确实该查、该罚,甚至该追究刑责。但问题来了:若非他们做了见不得光的事,何惧被拍?
医院值班室,本是救死扶伤的前线阵地,不是私会温床。
![]()
两人一个是眼科权威,一个是分管业务的副院长,手握资源、影响升迁、主导采购,却把公共空间当成私人情场。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漠视职业边界与道德底线的必然结果。
更讽刺的是,视频中曾医生表现“更主动”,有人竟以此推断她“讨好上级”。
这恰恰戳中了权力不对等关系下的畸形生态,即便她是博士、专家、万例手术主刀人,在体制内面对掌握话语权的领导,依然可能陷入被动或迎合。
![]()
可悲的是,这种“主动”非但没换来保护,反而成了被曝光后舆论二次羞辱的素材。
有人替她鸣不平:“她没贪污,没误诊,只是感情出轨,为何一棍子打死?”这话看似讲理,实则混淆了公私边界。
医生的职业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公众信任。患者把眼睛交给你,是因为相信你专业、自律、值得托付。一旦你连最基本的伦理都守不住,这份信任就崩塌了。
医术再高,也抵不过一次对职业神圣性的亵渎。
![]()
更何况,他们的行为伤害的不只是配偶,更是整个医疗系统的公信力。当人们看到“一票难求”的专家在值班室行苟且之事,谁还敢相信医院是纯粹的救治场所?那些曾为她免费义诊而感动的贫困患者,又作何感想?
至于“网红打卡沙发”的荒诞闹剧,更是对事件悲剧性的极致嘲讽。一个本该用于抢救病人的空间,如今成了猎奇围观的对象,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羞辱,也是对医疗场所尊严的践踏。
![]()
当然,偷拍传播者罪不可赦。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无论当事人身份如何,非法拍摄、散布私密影像都涉嫌违法。但必须清醒:正义不能靠侵犯他人隐私来实现,道德审判也不该沦为网络狂欢。
真正该反思的,是为何这类事件总以最不堪的方式曝光?是因为监督机制缺失,还是因为权力封闭导致内部无法纠偏?
![]()
曾医生或许确实优秀,她的离去对患者是损失。
但制度不能因个人能力而妥协底线。如果今天因为“医术好”就原谅其道德污点,明天就会有更多人觉得:只要专业过硬,便可肆意越界。长此以往,职业伦理将荡然无存。
真正的“将功补过”,不是让她悄悄复职继续坐诊,而是在接受应有处理后,用行动重建信任,比如公开道歉、参与医德教育、推动医院透明化管理。而不是指望舆论淡忘后,一切照旧。
![]()
最后说一句:别再用“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这种低俗标签,去解读女性情感选择。曾医生的问题,从来不是“太主动”,而是明知对方有家室、身处敏感岗位,仍放任欲望凌驾于责任之上。
医者仁心,先得守住人心。否则,再亮的头衔,也照不亮道德的黑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