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停摆”进入第39天,创下了历史新高。这已经是一场实打实的集体失能了。最直接的导火索还是那些老问题:2026财年的预算卡壳、医保补贴谈不拢、财政支出谁说了算。
![]()
可这回不一样的是,停摆的背后掺杂了更大的算计——特朗普带头领着共和党,把预算审批变成了一场权力的投票。对手不是民主党,而是所有不同意他路线的人。
虽然看上去是财政纠纷,但仔细一想就明白是制度的撕裂。政客在国会里吵得热火朝天,平民百姓却在超市货架前精打细算。这场政治角力,不但把美国政府搞成了“临时工”,还把民众的生活变成了“临界点”。
权力至上:预算成了权谋游戏的筹码
![]()
在这个停摆的剧场里,特朗普的态度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他在社交媒体上直言:“共和党要的政策得全过,不然就别谈。”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美国政治的天花板上。他没兴趣妥协,只想赢得彻底。
预算不再是财政工具,而是特朗普稳固党内基本盘的手段。对他来说,国会山就是个战场,预算案是一枚子弹,都可以为他所用。
相对的,民主党也没打算让步。参议院领袖舒默明确表态,医保补贴是“不可触碰的底线”,背后站着的是上百万工薪家庭。哪怕国会灯灭门关,也绝不在这个问题上退缩一步。民主党若在这次让步,未来将失去中产阶层的信任。
![]()
这场对抗之所以格外激烈,是因为双方压根没打算找中间地带。2019年的停摆还有几分“互相让一让”的姿态,但如今,任何妥协都被视为政治软弱。美国民主的“协商精神”已经被彻底架空。党争进入“零和博弈”阶段,赢者吃尽,输者出局,国家治理早就被边缘化。
民生崩盘:政府停工,百姓买单
政客在华盛顿斗嘴,受苦的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近500万依赖食品券的家庭眼看要断粮。食品救济站人满为患,一些家庭开始用孩子的午餐代替晚餐。这是《华盛顿邮报》记者亲眼所见。
![]()
预算卡,福利卡、失业救济金停发、住房补贴中断,底层家庭的生活被连根拔起。联邦雇员的处境也不比民众好到哪里。几十万人“无薪工作”或干脆“强制休假”。房贷要交、车贷要还、孩子学费不能拖。美联社采访的一位机场工作人员说:“我现在每天上班,像在打义工。”
而最让人揪心的,是公共服务系统的连锁反应。航班延误成常态,机场运力下降。11月4日发生在肯塔基州的空难虽然没有直接归因于停摆,但各大媒体开始发出质疑:航空安全监管部门的人员因欠薪情绪低落、人手不足、任务超载,是否成为隐性风险?
![]()
这个问题没人回答得了,但答案其实已经写在现实里。公共安全变成了政治牺牲品,当国家机器停转,民众只能靠自己硬撑。
失效的“民主”与被透支的信任
政府关门,不只是一扇门的问题,是整个系统出了故障。副总统万斯一语道破:“这场停摆,削弱了我们的军备准备和海外任务执行力。”美国在全球的“老大”地位,也正在被这场内耗拉下水。
盟友们在观望,美国还能不能当那个“稳定的伙伴”?如果连自己的财政都搞不定,还怎么指望它去维持全球秩序?
![]()
而这种制度上的荒诞,还有更扎眼的讽刺。国会议员们继续领薪,有的还可能拿到加班费。反观普通公务员,被迫“白干活”,一些人甚至得靠众筹平台维持生计。美国制度的设计,本质上是让少数人拥有特权,而普通人只能“被代表”。
更深层的问题是预算审批程序本身已经被党争“绑架”。预算本该是行政效率的体现,如今却变成政治赌局的筹码。这使整个制度被金钱、选票和极化媒体推向了失控边缘。
![]()
美国政治的极化已成结构性问题,不是短期内能修复的。媒体分裂、舆论撕裂、制度空转,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如今的“治理真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在一次次停摆中被一点点耗尽。
特朗普和两党的党争,确实是在把百姓的利益当成博弈的筹码。这不仅是政治操作的冷酷,更是制度失灵的写照。
这场纷争的结局还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美国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无法维持,它所宣称的“民主价值”将愈发苍白无力。人们开始质疑,这样的民主,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又能为未来带来什么?
![]()
这场内斗撕裂的是美国自身,但它带来的震荡,可能远不止于此。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日益动荡的当下,美国这艘“航母”若持续内卷,世界的方向盘也将随之失控。民主的故事,讲得再动听,也需要一个正常运转的政府来做底。
眼下,美国政治是否能走出这场恶性循环,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