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从磁共振检查结果互认,到电子健康码一码通用,再到远程医疗覆盖城乡,广东湛江正以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数字革命,重新定义医疗服务的边界与内涵。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赫 侯佳欣)“腰椎间盘突出都是老毛病了,这几天疼得睡不着,您看看能给怎么治治。”广东湛江中心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内,家住赤坎区的王涛(化名)告诉医生,自己4天前在其他医院做过磁共振检查。接诊医生没有要求重新检查,而是通过市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调取了患者的MRI检查图像和结果。
这一幕寻常场景,自2023年11月湛江启动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以来,已成为日常医疗的一部分。目前,湛江全市286项检验和检查项目可进行互认,累计上传检查检验报告508.6万份,跨机构调阅报告56.7万次。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中,广东省湛江市2024年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城市第22位。从“信息孤岛”到“数据联通”,一场静悄悄的“智慧革命”,正在这座大陆最南端的城市悄然发生。
![]()
工作人员在为记者介绍医院的药学部平台运行机制。张赫摄
数据中枢: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湛江实践
走进湛江市卫生健康局的数据中心,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光点,构成了一幅实时更新的“医疗动态热力图”。每个光点代表一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实时动态,从三甲医院开出的处方,到乡镇卫生院上传的检验报告,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苗接种记录,都在这个数据平台留下痕迹。
“2021年3月,湛江市就开始了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这个面向居民、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和卫健主管部门五类用户的平台,已成为湛江数字医疗的‘智慧中枢’。”湛江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4年后的2025年,湛江全市194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并与省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平台累计上传的38亿条诊疗信息,构建起健康湛江的“数字基石”。
记者发现,2023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求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湛江市的智慧化工作起步更早。
一位在手机上查看医院住院部路线图的患者告诉记者,这些智慧化的改进,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这一成绩背后,是国家对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的持续推动。
便民服务:三个“一”工程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百姓通过‘湛健通’查询本人在全市公立医院的检查检验报告,打开某条报告后,可使用AI解读。功能上线以来,已为群众解读报告6977次。”湛江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湛健通”小程序把全市原本碎片化的卫生健康服务集中起来,提供电子健康码申领和使用、预约挂号、在线缴费、报告查询、健康档案查询、AI解读检查检验报告等服务,实现“指尖办”。目前26家医院已接入,其他医院正在逐步接入。
湛江的数字化医疗建设成果,集中体现在三个“一”上:一码通用、一站会诊、一体服务。
所谓一码通用,是指全市37家医疗机构完成电子健康码建设,群众可申领电子健康码作为身份标识,满足各类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截至目前,湛江市发码量428.6万个,用码量8503.8万次,位居全省前列。
一站会诊方面,湛江把市、县、镇三级168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住在偏远乡镇的群众,无需长途跋涉,在镇卫生院就能通过平台对接上级专家,享受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等服务。湛江已累计开展远程服务3.5万次,位居全省前列。
在一体服务上,湛江已建成9家互联网医院,依托线下实体医院资源,为群众提供在线咨询、开处方、配药等服务。
特别是“互联网+护理服务”,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出院患者或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试点医院达到13家,累计服务6.1万例。
这些便民举措的背后,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国务院办公厅在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中明确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除了看病就诊的便利,“湛健通”还可以实现个人检查结果的AI解读,打开某条报告后,可使用AI解读报告功能一键解读。同时,可为医院提供集约式报告解读服务,医院数据接入后即可为群众提供AI解读服务,减少重复建设,减轻医院信息化投入负担。该功能上线试用以来,已经为群众解读报告6977次,未来将为湛江市700多万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实现一键解读、一站式解读。
![]()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内负责药物配送的智能物流机器人。湛江发布图
智慧兜底:县镇村三级网络的精准守护
“机器人就要出电梯了,麻烦大家让一让,支持我的工作,谢谢。”
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内,智能物流机器人正忙碌地穿梭于各病区间配送药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副院长庞丽娟介绍:“智能物流机器人能够自主导航精准避障、智能规划最优路径、无缝对接电梯系统,确保住院药品配送零误差、高效率。除了信息化的平台,湛江医疗的智慧化体现在全套医疗服务上。”
在湛江的吴川市,一套名为 “1+1+7”慢病服务策略正精准护航群众健康。吴川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权解释,第一个“1”是医共体总院搭起的县镇村三级全覆盖慢病管理服务网络,第二个“1”是专门打造的慢病管理智慧化信息平台,后面的“7”就是支撑这套模式落地的7项具体健康管理举措。
“原本每个卫生院单独设岗至少需要30名影像医生,现在3人团队就能高效覆盖。” 李权介绍,医院还构建了急救五大中心、影像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打造了“联合门诊+联合病房”。通过打通总院和分院的上下转诊通道,总院专家会随时会诊指导,帮基层分院做后续治疗、康复和护理,让慢病患者不管在县城还是乡镇,都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
![]()
湛江市吴川市人民医院影像诊断中心内,专职负责查看乡镇卫生院影像的医生正在工作。张赫摄
这套模式成效显著:吴川市已为12.9万名高血压、糖尿病等六种慢性病患者建立规范管理档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稳步提升,分别从2023年的67.51%、66.81%,提升到了2024年的70.55%、67.75%。
更令人欣喜的是,分级诊疗的格局正在慢慢成型。截至2025年4月1日,总院已经向下转诊病情稳定的患者38077人次,接收基层上转患者6007人次。这比激励方案实施前多了5277人次,增长7.2倍。
吴川的实践只是湛江慢病管理的一个缩影。2024年,吴川市医共体总院慢病管理案例入选全国“县域慢病管理模式创新”推荐案例,而这份从吴川到湛江,再从湛江到广东的“信息传递”,将是未来智慧化医院的全新路径。
随着《“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的深入实施,湛江的探索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如何让数字技术赋能医疗领域。这不是技术的简单堆叠,而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民生实践。
从智能物流机器人穿梭送药,到AI解读检查报告;从乡镇影像直达市级专家,到慢病管理精准入户——当健康服务跨越山海、抵达街巷,温暖的便不仅是湛江的冬日阳光,更是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广东湛江用数字化之笔,将“人民至上”写进每一次便捷就医、每一份精准服务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