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体检单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低密度这一堆数字标红的时候,当事人第一反应往往是懵的:平时也不觉得哪里难受,吃饭也算正常,为啥突然就高血脂了?有的人甚至会说一句“可能最近运气不好”“大概是体检机器太敏感”,然后啥都不改,继续照旧。
殊不知,高血脂从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结果,大多数人的指标失控,背后都绕不开几个长期累积的因素,只是日常被忽视了,习惯成自然,等化验单敲在脸上,才开始后悔。
首先,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天生就在高风险组,这一点跟个人“好不好好吃饭”关系不完全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血脂代谢相关的基因变异,会让部分人从年轻时就处在高胆固醇、高LDL的状态,哪怕饮食不算离谱,血脂依旧偏高。
![]()
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人群中,约有5%~10%存在明显遗传背景,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如不干预,40岁前发生心梗、中风的风险能高出数倍。关键问题在于,这类人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只是父母、兄弟姐妹有人早发心梗、脑梗、猝死,却没人把这当信号。
很多中年人直到出事或查出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才追溯家族史,发现亲戚一串问题。除非体检、医生多问一句,否则常被漏掉。因此,对有早发心血管事件家族史的人来说,定期查血脂、遵医嘱用药是硬性需求,“扛着不吃药”“靠食补扭回来”这种想法,反而让先天的短板被放大。
然而,大多数高血脂患者,是后天的生活方式一步步堆出来的,尤其是不良饮食习惯,说白了就是“嘴太随便”。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精制碳水的组合,加上高盐重口味,长期下来几乎是为动脉粥样硬化打地基。
![]()
比如经常吃油炸食品、肥肉/奶茶、奶油蛋糕,蔬菜寥寥,水果靠含糖饮料替代,夜宵必点一份,又或者每顿都讲究“大块吃肉才过瘾”,这种饮食结构,让能量摄入远超消耗,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大量进入体内,肝脏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相对不足,动脉壁就跟着一点点“变厚变硬”。
其次,缺乏运动是另一块经常被轻描淡写的致病根源。很多人白天久坐办公室,晚上躺平刷手机,出门有车、电梯到家,走路不到两千步,却坚信“上班也很累”“脑力劳动消耗也很大”,不觉得自己算缺运动。
殊不知,从代谢角度讲,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提高肌肉对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甘油三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血脂极友好。反过来,长期缺乏活动时,脂蛋白代谢减慢,脂肪酸利用不足,多余能量转为脂肪囤积内脏和皮下,血脂逐渐升高。
![]()
肥胖往往是饮食和不运动共同作用后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成为高血脂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腰围超标、内脏脂肪堆积的人,更值得警惕。
脂肪组织不是单纯的储存仓,它会分泌多种炎性因子,增加胰岛素抵抗,干扰脂蛋白代谢,让甘油三酯升高、HDL下降、LDL更容易被氧化成“更坏”的形式,更易进入血管壁。
临床上,BMI≥28或腰围明显超标的人,合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比例非常高,这就是常说的“代谢综合征圈层”。
![]()
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吃两瓶保健品”完全解决不了问题,真正有效的是每减掉1~2公斤体重,尤其是腰围减少,血脂指标就有可能出现实打实的改善。相反,明知道自己胖,还坚持“多吃点才有劲”“肉吃了才不亏”,实际上是在给心脑血管加速计时。
再者,还有一部分人忽视了疾病和药物对血脂的影响,以为“自己不怎么乱吃,也不胖,血脂高肯定是假问题”,这种想法也挺危险。
某些基础疾病本身就会扰乱脂质代谢,比如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肥胖相关脂肪肝等,都会导致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如果不去处理原发疾病,只是盯着血脂数字纠结,就容易错过关键治疗时机。
![]()
另外,部分药物也会影响血脂,例如某些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制剂、部分免疫抑制剂等,可导致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升高。
有的人长期自行买药、乱用补品,却从不跟医生说,出现指标异常时也没人联想到和药物有关。总而言之,持续的高血脂有时真的是身体在提醒:不止是吃的问题,而是背后有别的疾病或用药因素在“推波助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经常被低估的因素,就是长期对高血脂的轻视和错误认知,虽然不在那“5点”表面分类里,却贯穿其中。很多人觉得“血脂高不疼不痒”“降脂药伤肝”“自然点好了”,结果几年过去,血脂从轻度升高磨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发现就是心梗、脑梗、外周血管闭塞。
![]()
不少调查显示,在已被明确诊断为高脂血症的人群中,坚持规范服用他汀等降脂药超过一年的比例并不高,相当一部分人随意停药、减量,靠“食疗”“偏方”,血脂波动极大,风险增加而不自知。
高血脂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病、多因素叠加的结果,需要长期管理,而不是“一阵风式整改”。一旦合并遗传、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更应该把血脂控制当成“和未来自己签合约”,而不是和医生较劲。
![]()
最后想说,很多人看到“高血脂”三个字,第一反应是焦虑,第二反应是找所谓“捷径”,什么醋泡花生、红曲酒、偏方茶,越玄乎越有人信。冷静一点看,高血脂从来不是命运突袭,大部分都有迹可循,也有机会在早期就扭转。
与其反复问“吃什么一夜降血脂”,不如认真想一想:这五点里,到底中了几条?如果已经占了三四条,那就别再讲“运气不好”,是时候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负一点责,让血脂回到更安全的位置,也给将来的心脑血管多留一点余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高血脂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徐苏玲.凝血功能指标对老年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留置并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预测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06-1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