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青年作家邹世奇随笔集《只向花低头》分享会在南京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可,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评论家、《上海文学》副主编来颖燕,及本书作者、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邹世奇共同参与分享,与现场两百余名读者进行交流。分享会由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子主持。
![]()
《只向花低头》是文学博士邹世奇跨界创作的一部随笔集,其中多为读书随笔。分享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该书的“学者散文”特质、独特的文本风格及其在当下的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
学者底蕴:为散文写作注入深度
徐可认为,邹世奇选择文学创作而非纯学术研究,并将其所学“融化到创作中”,这正是“学者散文”的可取之道。他特别指出,书中即使是谈论《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者也因有学问支撑而能自圆其说,形成独到见解,展现出“行云流水”的文章结构掌控力。
汪政将邹世奇的散文置于南京大学的学人散文传统中审视。他指出,邹世奇在继承丁帆、程章灿、叶兆言等前辈“书卷气”的同时,形成了“既有书卷气,又有寻常味”的独特风格。她以世俗的角度解读李清照的日常生活,以家常心体贴《红楼梦》中的人物,实现了“把文章写成了日子,把学养写出了烟火气”。
![]()
当代视角:在经典重读中找回“活人感”
鲁敏赞赏邹世奇敢于重读经典并发出当代声音的勇气。她指出,《只向花低头》代表了新一代学人用更世俗化、更亲切的方式与经典对话,这种将经典“厚积薄发”地传播给大众的写作,可被视为“新大众文艺”的一种实践。她特别提到书中《苏轼的女人缘》《陌生的李清照》等篇目,认为其着力于挖掘人物的“活人感”,视角独特,超越了简单的性别框架。
来颖燕则从散文写作的难度切入,认为邹世奇的散文“很放松”,并做到了坦诚。她认为,邹世奇的写作虽具有女性自我意识,但关注点早已超出女性主义范畴,最终触及的是普遍的人性与人类问题。她以“不可摧毁的天真”来形容邹世奇对文学的执念。
![]()
作者心声:在散文与小说间寻求相互助益
分享会现场,邹世奇回顾了自己的创作起点。她透露,自己的文学处女作《扬钗抑黛的人是怎么想的》发表于2017年,并幸运地被收入王蒙先生主编的年度文选。她特别感谢了作家潘向黎在其创作初期给予的帮助。
谈及《只向花低头》的创作,邹世奇表示,她同时进行小说和散文创作,并将二者视为“两个不同形状的容器”。她认为,跨文体写作可以相互助益,小说的技巧能为散文增色,而散文的笔法则能让小说更有意境。
主持人叶子在总结中表示,阅读《只向花低头》是“非常愉悦的体验”,她喜欢邹世奇文字中那份没有学院拘谨的亲切、有趣与犀利,并透露读者明年有望读到邹世奇的小说集新作。
整场分享会学术氛围浓厚,交流热烈,与会读者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领略了学者散文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
通讯员 杜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