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日本女性穿和服从来不穿内裤,这个传闻到底是真是假?1932年东京一场百货大火,14人丧命,事后日本社会掀起轩然大波。
![]()
和服下的秘密
现代日本女性穿和服,必定穿内衣裤。
走进任何一家和服租赁店,店员会递给你一份清单。和装专用胸衣、肌襦袢、长襦袢、足袋、腰带。
![]()
肌襦袢就是贴身内衣,白色或浅粉色棉质面料,分为上下分离式和连体式两种。长襦袢穿在肌襦袢外面,相当于衬衣,最外层才是和服本体。
这套穿衣系统,少说得有五六层。
古代确实不穿内裤,因为那时候压根没这玩意儿。
内裤是17世纪法国人发明的,当时巴黎女性流行蓬蓬裙,动作大了容易走光,才催生出这种遮挡性内衣。传到日本已经是明治时代,售价高得吓人,普通家庭一条内裤的钱,够买好几升大米。
![]()
日本女性传统上用"腰卷",一块红色布料,围在腰间,为什么是红色?实用主义,生理期弄脏了不明显。江户时代的平民女性,手头根本没几件换洗衣物,红色腰卷能遮掩尴尬。
和服本身的设计,也不适合配内裤。
和服是直筒剪裁,腰部要缠好几层腰带,内裤勒在腰带下方,容易下坠又不好提,上厕所更麻烦。
早期西式内裤结构复杂,包到肚脐位置,脱穿费劲,和服一层层解开再系上,费时费力。传统日式厕所是蹲坑,和服只需撩起下摆即可,不穿内裤反而方便。
![]()
还有个被忽视的原因。日本旧俗认为,内衣痕迹从和服外透出来,是失礼行为。和服面料多为丝绸,贴身穿会显出胸衣或内裤的轮廓线条,这在讲究礼仪的场合,被视为不庄重。
所以古代不穿内裤,不是什么暧昧原因,是经济、实用、礼仪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
1932年白木屋大火
东京日本桥,1932年12月16日上午。
白木屋百货四楼突然起火,这是当时东京最高档的百货商场之一,八层楼高,顾客和职员加起来上千人。火势从玩具部开始,迅速蔓延。
![]()
浓烟封锁了楼梯,四楼以上的人被困。
消防队赶到,架起云梯,从窗口放下救命绳,女职员和顾客抓着绳子往下爬。寒冬腊月,风很大,和服下摆被风吹起,私处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传说版本说,多名女性因为羞于走光,单手去拉和服下摆,另一只手抓不住绳子,从四楼摔下去,最终14人死亡,数十人重伤。
这个说法流传很广,但有漏洞。
白木屋火灾确实发生,死伤人数也属实,东京消防厅档案里有详细记录。问题在于,"单手抓绳坠落"这个情节,缺乏一手史料支撑,更像是事后媒体渲染出的花边新闻。
![]()
1932年的日本报纸,确实大篇幅报道了这场火灾,标题多带有刺激性暗示,比如"和服下的尴尬"、"女性的悲剧性选择"、这类报道煽动性强,却未必完全真实。
火灾真正的意义,不在于传说本身。
这场灾难让整个日本社会意识到,和服在紧急状况下就是累赘,行动不便,逃生困难。
加上没有内裤的传统习俗,更添危险。白木屋大火后,东京各大百货公司开始要求女职员穿西式工作服或在和服内加穿内裤。
内裤销量确实上涨了,但普及速度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快。
![]()
从1932年到1940年代,日本女性的内裤普及率始终不高。一来价格还是偏贵,二来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女性不习惯内裤紧贴下体的感觉,觉得束缚、闷热,直到二战开始,情况才真正改变。
![]()
从腰卷到内裤
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
东京、横滨一带地动山摇,房屋倒塌,火灾四起,穿和服的女性逃生困难重重。和服裙摆窄,步幅小,跑不快,腰带层层束缚,摔倒了爬不起来。地震造成的伤亡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
部分女性因为和服缠身,在火灾中无法快速移动,被活活烧死。还有人被倒塌的房梁压住,和服缠绕在瓦砾里,根本解不开。
这场地震,第一次让日本人反思,和服是否适合作为日常服装?
明治维新后,西式服装已经传入日本,男性公务员、学生逐渐改穿西装。女性变化慢得多,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就该穿和服,这才符合"大和抚子"的形象。
关东大地震撕开了这层温情面纱,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传统美德?
![]()
1920年代末,女学生开始穿水手服校服,职业女性穿起洋装套裙。和服逐渐从日常服装变成礼服,这个过程花了将近二十年。
二战彻底改变了一切。
战时动员要求女性进工厂、下农田,和服根本没法干活,政府推行"国民服",类似工装的简便服装,女性也穿裤子。战争期间,物资紧张,丝绸被管制,和服面料短缺,棉质内衣内裤反而成为标配。
1945年战败后,驻日美军带来大量西方生活方式。好莱坞电影里的女演员穿蕾丝内衣、尼龙丝袜,日本女性看得眼花缭乱。经济复苏后,内衣产业迅速发展。1950年代,内裤已经成为日本女性的基本配置。
![]()
和服彻底退出日常生活,只在成人礼、婚礼、葬礼等场合出现。
这场服饰革命,本质上是现代化进程的缩影。灾难暴露了传统的脆弱性,战争打破了旧有的秩序,新的生活方式在废墟上生长出来。
![]()
现代和服的穿衣密码
京都清水寺门口,随处可见穿和服的游客。
租一套和服,商家会给你一份详细清单。内衣裤自备或另购,肌襦袢、长襦袢、足袋、草履、腰带、发饰,一应俱全。店员会特别强调,肌襦袢必须穿,这是卫生要求,也是着装规范。
![]()
现代和服的内衣体系,复杂程度超出想象。
和装专用胸衣,跟普通文胸完全不同。没有钢圈,没有垫片,作用是压平胸部曲线。和服美学追求"筒状身形",胸部突出会破坏整体线条。所以胸大的女性穿和服,反而要用胸衣压制。
补正用品更是门学问。腰部不够丰满,要用毛巾垫出腰线;臀部太翘,要用腰枕压平。目的是把人体曲线改造成和服需要的直筒形状。
肌襦袢有讲究,夏天用麻质或化纤冷感面料,冬天用棉质或发热面料。分离式肌襦袢,上衣和裙裤分开,可以根据体型调节松紧。连体式肌襦袢,像吊带睡裙,穿脱方便,适合新手。
长襦袢更是重头戏,领口要缝上半衿,颜色要和和服搭配,袖口会从和服袖子里露出一截,形成层次感。正式场合的长襦袢,用正绢(真丝)面料,价格不菲,日常穿的浴衣,可以省略长襦袢,直接穿肌襦袢。
![]()
穿一次正式和服,前后得花一个多小时。
和服租赁店的着装师,手法娴熟,先帮你穿好肌襦袢,调整衣领位置。再穿长襦袢,用细腰带固定。最后穿和服本体,腰部缠上宽大的"带",打成蝴蝶结或其他花样。已婚女性的带结在背后,未婚女性的带结位置更高,样式更华丽。
这套流程,保留了传统形式,内核已经完全现代化。
卫生观念是第一位的。肌襦袢可以机洗,和服本体送专业店清洗,游客租和服,肌襦袢都是一次性使用或高温消毒过的,这在古代根本不可能做到。
材质革新是第二位的。现代和服大量使用化纤面料,耐磨、易洗、价格低,传统正绢和服动辄几十万日元,普通人穿不起。化纤和服几万日元就能买到,日常穿没压力。
简化是第三位的。浴衣就是最简化的和服,只需穿肌襦袢打底,系一根细腰带,披上浴衣外罩,再系宽腰带即可。夏日祭典上满街都是浴衣,穿脱方便,清洗容易,价格亲民。
![]()
现代日本女性穿和服,和古代已经是两回事。
外表看起来是传统,内里全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内衣裤、化纤面料、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尺码,这些都是20世纪才有的东西。和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保留下来,但穿衣方式、卫生标准、审美趣味,早就脱胎换骨。
所以,日本女性穿和服到底穿不穿内裤?
古代不穿,现代必穿,这个答案,浓缩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变迁。从"腰卷"到内裤,从关东大地震到白木屋大火,从战争动员到战后重建,每一步都踩着历史的鼓点。
服饰从来不只是服饰,它是生活方式的外化,是价值观念的投影,是时代洪流的注脚。
参考资料: 日本消防厅《昭和7年白木屋百货火灾事故记录》,记载了1932年12月16日火灾的详细经过和伤亡情况。 《日本女性服饰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社),详细论述了明治维新至昭和时代日本女性内衣演变过程。 NHK纪录片《和服——千年之美》,采访了京都和服制作匠人,展示了现代和服穿着的完整流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