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德宇】
在经济运行中,是需求还是供给更重要?从理论上讲,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正确的废话般的答案:这两者都重要,需求出了问题我们关注需求,供给出了问题我们关注供给……
但在现实世界,你怎么知道现在的问题到底是出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所以那些影响经济政策的道理,往往都会强调需求或供给某一边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解决了一边,另一边自然也没有问题。
对于当代经济学来说,你最常听到的“道理”就是,经济问题来自需求不够,我们需要刺激“需求”。而刺激需求的各种方式虽然多种多样,本质上讲不外乎就是多花钱,多发钱。以此类推,他们还创造了一个名词,叫作“温和通胀”:“适度的”通货膨胀不是一个问题,反而说明了市场上需求旺盛,是经济繁荣的体现。
这种道理再推到极致,就是什么“现代货币理论”之类的东西,大家随便发钱,只要需求带动经济,就永远不用担心还钱和通胀的问题。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了,当代经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证明,不是我在这里用“发钱”能够简单概括的。这话没错,但仍然是正确的废话。因为没人真的去在乎经济学理论背后那些前提假设证明推导,不管是政客还是官僚,不管是财经人士还是普通路人,大家想要的是那些简单明了的结论,并用这些结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或者为自己的立场辩护。
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所谓的“减税/减福利/减监管救一切”的经济学道理,也就是“供给学派”,之所以在美国70年代后期兴起,并不是因为这些理论在学术上多么严谨,而是因为这些理论给政客和选民带来的吸引力,以及共和党特别是里根政府的影响。
![]()
这样的发展历程同样适用于“供给学派”的对立面,也就是“需求学派”。虽然“需求学派”往往被认为起源自凯恩斯,但我敢肯定,凯恩斯如果知道后世的“需求学派”都在搞些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一定会气得爬出棺材。
确实,凯恩斯主义,以及凯恩斯主义指导的“罗斯福新政”,往往被视为解决20世纪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关键,凯恩斯提出靠烧钱来提振经济的主张也往往被后世所引用并沿用,但实际情况是比这流传的简单叙事更复杂的。
当然,关于大萧条的起因和解决,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凯恩斯和罗斯福的正面作用,但我在这里暂且采用最主流的看法,就是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是帮助美国走出大萧条的关键。
![]()
而凯恩斯在经济危机中最著名的主张,可能就是1936年的《通论》中的这样一段话:
“如果财政部把旧瓶子里装满钞票,把它们以合适的深度埋在废弃矿坑里,并在上面填满城市垃圾,然后让私人企业以自由放任原则来把这些钞票再次挖出来,失业就将不复存在,并且通过后续影响,整个社区的实际收入和资产财富都可能会比实际情况增长不少。确实,更加理性的做法是去做盖房子之类的事情,但如果这样做有着政治或实践上的困难,上述做法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这段富有画面感和幽默感的话,流传度远比凯恩斯本人的著作要强得多,而且老实说,里面蕴含的道理可能也比绝大部分后世经济学家要强。
但是,凯恩斯当然不是说什么都对的,就跟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一样。而且即便是凯恩斯,他说这些话实际上是有前提的,是有细节的,也是要放在他的一整套经济学体系之下的。而后世的很多所谓的关注需求的经济学“理论”,或者我们只能称之为言论,甚至都扭曲了凯恩斯当年的分析。
比如凯恩斯从来都不主张靠消费来解决经济衰退,他认为消费所起到的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远不如投资,最关键的是加强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在社会资金短缺的时候,凯恩斯甚至还主张要搞强制储蓄。凯恩斯更不赞成搞大放水,因为滥发纸币造成的通货膨胀会严重干扰社会财富分配,并且危害社会安全。
凯恩斯在1919年《和约的经济后果》中也有这么一段著名论述:
“据说列宁宣称,破坏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好的办法是任其滥发货币……列宁当然是对的。在推翻现有社会基础的种种手段中,没有比滥发货币更狡猾、更有效的了。这一过程足以把隐藏在经济规律背后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变成破坏的力量,而且可以做到百万人中竟无一人可以察觉到……”
而讽刺的是,尽管凯恩斯本人对于通货膨胀是非常警惕的,但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之所以在70年代的“滞胀”后逐渐失势,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他们无脑地支持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通胀高企引发民怨。其实去年民主党政府在经济问题上的失败也主要在于通胀。通胀给民众带来的痛苦往往是高于失业的,因为失业只会影响一部分人,但通胀则会恶化全体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的生活。
![]()
而之所以后世的“凯恩斯主义者”变成了这样,也是因为凯恩斯的思想流传下来并应用到实践中,总会经历一个“去精取粗”的过程。毕竟对于决定经济政策的政客,以及给政客投票的选民来说,他们要的永远是可以被简单营销的结论,而不是结论背后更加复杂的思考过程。
所以凯恩斯主义在大萧条后的兴起,也有一定的营销成分。其实罗斯福新政的绝大部分政策,并不是凯恩斯的启发,而是美国的学者和官员根据他们自己的经济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凯恩斯的学说与其说是对新政的指导,不如说是对新政的总结和辩护,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但某种理念横空出世拯救世界的故事总是更吸引人的,所以凯恩斯被包装成了明星,他的思想被简化成了“花钱救一切”的教条。而这样的教条流传到后世,被水平远不如凯恩斯的学者们传播,被水平远不如罗斯福的政客们使用,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美国在70年代经历的滞胀,既有外部的石油冲击的影响,也有长期的美国生产力停滞的问题,更有美国政府以错误理念在经济政策上乱搞的问题。
![]()
而滞胀得不到解决,就使得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者和政客的兴起。他们打着“供给学派”的名号,去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所谓“需求学派”,最终取得了主导地位。而正如我早前的文章所写到的,“供给学派”同样被营销成了一种简单的“减税救一切”的教条,构成了长期主导世界经济政策的“新自由主义”的一部分。
但无论是美国的“供给学派”还是“需求学派”,只要在实践中把他们当作教条,都跟这个世界上真实的“供给”和“需求”没什么关系了。比如当前美国经济仍然面临着“滞胀”的前景,正是因为70年代的“滞胀”也从来没有被真正解决。
确实,通过里根政府的紧缩政策以及石油危机的消退,美国通胀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改善。而伴随着里根政府的国防支出以及高科技领域的兴起,美国的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也得到了增长。所以“里根经济学”直到今天都被共和党人怀念,让特朗普没事就要模仿里根,好像只要模仿了里根的做法就能带来里根的成功。
但是里根的经济政策同样也恶化了美国经济在需求和供给的基本面,一是里根的减税减福利政策扩大了贫富差距,二是里根政府过分关注国防和高科技的政策,使得美国制造业进一步衰落。
而这两个问题,虽然在当时被经济的复苏和随后冷战的胜利所暂时掩盖,但有因必有果。美国的经济可以靠着少数金融和高科技产业取得纸面上的繁荣,但这些繁荣并不能带来多少就业,也与更广大的美国民众没有太多关系。而当实际工资停滞几十年,身处衰败社区的美国白人劳工阶层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特朗普的MAGA口号就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了。
![]()
当然,特朗普的所谓经济学也不过是对前人拙劣的模仿,如果靠着一纸关税命令就能够复兴美国的制造业,那美国早几代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完全不用等到特朗普上台。
不过嘛,虽然美国主流经济学家现在都嘲笑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但正如我们刚才追根溯源所看到,美国经济走到今天这一步,跟他们的庸俗也脱不了干系。而他们的庸俗,也与政客和民众需要他们庸俗脱不了干系。
这种庸俗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丧失了实事求是的能力,不关心真实世界的运转规律。他们如同许愿一般地相信只要遵循某种教条,想要的结果会理所应当地实现。不管是相信只要发钱就能带来繁荣,还是相信只要减税就能增加生产,还是相信只要加关税就能复兴制造业……
所以我刚才说后世的经济学家甚至远不如凯恩斯。凯恩斯,不管你怎么评价他,至少他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复杂的,至少他关注如何让真实世界的经济运转起来。
对于美国的大萧条,凯恩斯的建议是通过政府投资来恢复社会的需求,因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是没问题的,他们并不缺少生产能力。但是对经历过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欧洲,凯恩斯的建议就是围绕着如何恢复生产能力而展开的。
所以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里,凯恩斯花了很多篇幅讨论欧洲的粮食和煤炭,讨论交通和航运,讨论怎样的经济政治基础才能让欧洲人吃饱穿暖,从而保证社会安定。这种分析是很多当代经济学懒得讨论的东西,因为他们假设一切都是树上长出来的,你把钱扔进去就会自动刷新商品,至于钱和商品是怎么来的,他们都当成某种既定事实。
但这种状况既非经济学的常态,也非这个世界运转的常态。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人也曾经把商品当成树上长出来的东西,把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当成理所应当的常态。后面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没过多久他们就迎来了五十万马克的面包和迎来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
所以在历史上,解决美国的大萧条也比解决欧洲一战后的经济问题要容易。过剩的生产能力总是能找到办法处理掉,但是短缺的生产能力是没有办法无中生有的,而无法被满足的民众需求则会在经济和政治上带来一系列恶性循环。
二战后的美国人,以及近几十年的很多中国人,都是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的时代。所以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物质供给,以及物质供给背后所需要的条件,好像是个不需要讨论的事情,大家只需要关心一下表面上的金钱流动,围绕着发钱和往哪里发钱打转。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只能离真正的经济越来越远。
举一个可能不恰当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中国男足的水平一直提不上去,是因为我们对男足的“需求”不够,在这上面花的钱不够吗?当然,中国男足在这些方面可能确实不如老牌足球强国,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男足连越南都能输。
这些年下来,大家现在都看得出来,你就是给国足花再多钱,也不可能靠着所谓的需求驱动的激励来自动组出一支世界先进的球队,除非把别国球队整体买下来然后宣称这是中国男足。整天只想着砸钱和外援,是不可能让中国足球再次伟大的。只有从源头开始,去花时间和耐心建立青训体系和足球文化,才可能“生产”出足够强的球员和教练团队。
当然,足球只是这个世界的很小一部分,国足就这样颓下去大家也照样过日子,阿根廷就是赢了世界杯也并不会让我更想投胎到阿根廷。但是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维系着民众的就业并提供生活所需的制造业。
美国之所以曾经是世界工厂,是有着一系列历史积累下来的基础的。从移民劳动力的引进到资源的开发到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国在历史上花了很长时间去给制造业提供基础,而不是像特朗普反复宣称的那样,好像十九世纪末麦金莱加了高关税,美国的工厂就可以无中生有自己刷新出来。
![]()
反过来说,中国制造业之所以在今天能够取代曾经美国的位置,也是付出了长时间的努力,建立起了能够支撑世界工厂的教育体系、基础设施、政治保障……这些要素也并不会简单地因为美国的关税而消失。
而美国制造业的衰落,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美国政客和学者都在忽视这些基础,忽视工人是怎么培养的工厂是怎么建设的商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而讽刺的是,这个衰落过程正是从里根时期所谓的“供给学派”开始加速的。他们减税减福利的政策并没有真的增加美国制造业的“供给”,而是鼓励美国经济依赖于更加廉价的外包和进口,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劳工阶层,带来公立教育和基础设施的衰退,为如今美国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埋下了祸根。
当美国人如今终于开始意识到制造业重要性的时候,他们已经把那些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毁得七七八八了。这些基础不是不能重建,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这正是美国人现在不想花费的东西。正如我一直说的,只有简单粗暴的庸俗理论,不管是“关税救一切”还是“反移民救一切”,才可能得到政客的营销和民众的支持。
所以你可以看到政客和学者们徒劳地在经济问题上做着表面功夫,这里搞点关税那里搞点减税,这里加点刺激政策那里吸引点外国投资,但没人去真正关心那些真正落到实处,能让工厂开动起来的要素。于是你就会看到特朗普政府一边说要吸引韩国到美国建厂,一边反手把帮助建厂的韩国技术人员抓起来赶走的搞笑场面。
![]()
你指望特朗普或者别的什么美国政客能够搞什么制造业复兴,就如同指望着中国男足勇夺世界杯一样,最后只能迎来这样的总结:
“你说美国政府,美国政府一届一届换了多少总统了,改过吗?换汤不换药啊!人家马斯克也有理由说的,我在哪里建的超级工厂,我在上海建的厂,你这地方是什么啊,你叫我再多建厂。美国制造业现在什么水平?就那么几个厂,几十年前的设施还在用,他能有竞争力吗?没这个竞争力知道吗?再下去要输越南了……”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