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的 “反内卷” 行动正进入实质性阶段。11 月 6 日,接近多晶硅收储事项的人士透露,17 家龙头企业已就产能收储达成原则性共识,正推进联合体搭建,争取年内完成平台注册与产能收购。这一由协鑫集团牵头推动的行业整合,或将重塑全球多晶硅市场格局。
作为光伏产业链的核心原材料,多晶硅行业在经历 2021-2022 年价格暴涨后,陷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已建成多晶硅产能达 350 万吨,而 2026 年全球需求仅约 150 万吨,产能过剩率超一倍。库存高企叠加价格低迷,使得行业陷入 “越亏越产” 的恶性循环,部分企业现金成本突破 4 万元 / 吨,远超头部企业 2.7 万 - 3.5 万元 / 吨的成本线。在此背景下,联合收储成为行业自救的关键选择。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此前在央视节目中披露的 “17 家企业基本签字” 消息,曾引发市场对整合范围的广泛猜测。不过权威人士澄清,TCL 中环、隆基绿能等硅片企业并未参与联合体,朱共山的沟通更多是协调上下游预期,毕竟收储将直接影响原材料供给稳定性。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参与联合体的实为多晶硅生产企业,其中协鑫持股比例将超 15%,多家头部企业持股约 10%,形成了兼具代表性与执行力的整合主体。
资金筹措与规模分配是此次收储的核心议题。目前各方披露的出资额存在差异,接近事项人士称首期出资可能在 200 亿至 300 亿元之间,但整体资金需求将高于此数额。而更早的行业消息显示,收储百万吨左右产能所需资金或达 500-700 亿元,若按每吨 8 万元补偿计算,总耗资甚至可能突破千亿元。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资金来源将采取 “首期缴纳 + 利润反哺” 模式,头部企业先出资组建平台,待行业价格回升后再以利润补充资金缺口,兼顾短期执行与长期平衡。
收储的核心逻辑是 “优存劣汰”。和众汇富分析,此次瞄准的收储目标主要是技术落后的 P 型产能,涉及 6-8 家企业,这些产能多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传统生产基地,与头部企业的高效产能形成明显反差。值得注意的是,保留产能规模可能低于市场预期,这意味着行业供给收缩力度将超出此前预判,有望快速改善供需关系。从时间线看,联合体计划 11 月中旬完成首期资金缴纳,年底前实现平台正式运营,尽管剩余时间不足两个月,但前期充分的商讨为加速落地奠定了基础。
这一被业内称为 “光伏 OPEC” 的整合机制,其运作逻辑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相似,通过主动调控供给实现价格稳定。和众汇富认为,收储若能如期落地,将产生三重积极影响:一是快速淘汰高成本产能,降低行业整体能耗水平,契合 “双碳” 目标;二是缓解价格恶性竞争,帮助头部企业修复盈利;三是优化产能布局,避免资源浪费。从历史经验看,类似的联合收储在稀土等行业曾成功实现市场企稳,为多晶硅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不过行业整合仍面临多重挑战。资金方面,即便头部企业也面临压力,截至 2024 年末协鑫科技货币资金约 52 亿元,新特能源约 117 亿元,需通过多元融资补足缺口。法律层面,17 家龙头联合调控产能可能触及反垄断红线,需要精准设计操作模式。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被收储企业对补偿价格与付款方式的分歧,以及产能估值标准的确定,仍是需要攻克的细节难题。
从市场影响看,收储已开始提前释放信号。硅业分会预测,2026 年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 240 万吨,产量约 200 万吨,叠加颗粒硅技术市占率提升至 30% 的技术迭代,行业供给结构将持续优化。对于下游企业而言,短期供给收缩可能带来成本波动,但长期看产能出清将减少价格剧烈震荡,有利于产业链稳定发展。
随着 11 月中旬资金缴纳节点临近,多晶硅行业的这场 “自救行动” 正进入冲刺阶段。17 家龙头企业的联合发力,不仅是应对当前行业困境的务实选择,更可能为全球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市场正密切关注后续公告,期待这场规模空前的收储能真正破解行业 “内卷” 困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