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观健康
“DNA之父”、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于当地时间11月6日在纽约长岛去世,享年97岁。
据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官方声明,沃森在一周前因短暂感染接受治疗后,转入临终关怀病房,最终在家人陪伴下平静辞世。实验室称:“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他的科学遗产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1953年,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共同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仅揭开了生命遗传密码的奥秘,更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乃至整个生物技术革命的基石。
沃森之子邓肯·詹姆斯·沃森(Duncan James Watso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父亲的一生就像一场伟大的科学探险。他常说,DNA是‘生命的秘密’,但也总提醒我们,科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人类的抱负、道德和争议交织在一起。”邓肯透露,即便在生命最后几天,父亲沃森仍坚持阅读最新的基因编辑研究论文,直到体力不支方才停下。
詹姆斯·沃森1928年4月6日出生于芝加哥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他自幼痴迷鸟类观察和无线电广播,15岁便以优异成绩跳级考入芝加哥大学,1947年,仅19岁的沃森便获得动物学学士学位。22岁时, 沃森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论文聚焦病毒遗传学。这段经历让他坚定相信:DNA才是基因的物质载体,而这一观点在当时仍饱受争议。1950至1951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偶然在一场学术会议上听到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关于DNA X射线衍射的报告,这场报告启发他对DNA结构的执着追求。
1952年底:沃森从威尔金斯处获得了X射线衍射照片,这张照片清晰显示DNA呈螺旋状结构,沃森后来自传中写道:“那一刻,我几乎跳了起来——它太美了!”1953年4月25日,两人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两条互补链如扭曲的梯子,碱基对构成梯级,这一模型不仅解释了DNA的自我复制机制,还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与传递原理。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官方颁奖词称,由于对核酸分子结构,及其在生物体中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的发现,特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予沃森、克里克与威尔金斯。
DNA双螺旋被誉为“20世纪三大科学奇迹”之一,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海森堡量子力学齐名。它标志着生物学从描述性科学迈向分子层面,正式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学界和媒体评价称:“沃森与克里克的模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生命蓝图的大门。”
1955至1956年,沃森在哈佛大学担任研究员,1956至1976年任生物学教授。其间,他撰写《分子生物学原理》(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这本教材成为几代生物学家的“圣经”,全球销量超百万册,推动分子生物学走向世界。1968年,沃森出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将这家濒临破产的百年老机构改造为全球顶尖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还设立“詹姆斯·沃森奖学金”。
沃森与中国科学界渊源深厚。据公开资料, 沃森与中国科学界的交流合作,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作为冷泉港实验室主任,他积极推动中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学术桥梁建设。
沃森曾多次到访中国,深圳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乐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他曾表示将按照冷泉港实验室的模式建设该中心,设立研究癌症、基因等领域的多个实验室,争取在短期内建成一个聚集上千名科学家的世界级生命科学中心。
沃森曾表示,希望把全世界顶尖科学家与中国效率结合起来,实现终结癌症的目标。2023年DNA双螺旋发现70周年论坛上,95岁的沃森录视频致辞:“中国已成为全球基因组学领导者,我很骄傲见证这一转变。”(综编)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