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一个曾经的记者还“记着”
有一种力量永不停歇!
今天,第26个记者节。
曾经的我,在洪峰来临时,冲上大堤,用镜头和笔去记录下战天斗地的勇者们。
曾经的我,在黑色的夜里,混进夜店,把售卖禁药的丑恶嘴脸一一揭开。
曾经的我,守在考古现场,看着等着,见证一枚枚里耶秦简从千年泥土中重生。
曾经的我,报道过非典,守在过新冠定点医院,怕不怕,真的怕,但无悔。
这是我,也是我们,是千千万万个记者的苦难辉煌。
![]()
第1个记者节,我还是新闻系的大学生,心中最大的梦想就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若干个记者节,我曾经是记者,但也早已离开媒体,却一直贴着媒体人的标签,以笔为剑,以镜为眼,写着网评,做着自媒体,只为一个信念:不负“真相”,永远“记着”!
什么是真相?
曾经的我“记着”一句话: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怎样寻找真相?
曾经的我“记着”一段话: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再近一点、更近一点!
在湖南经视新闻的短暂时光里,我的话筒永远要离现场最近,我的新闻永远要离事件发生时间更近。
再近一点、更真一点!
在香港文汇报的那段境外媒体生涯中,我在抗洪的堤坝上、考古挖掘的工地里,鞋里灌满了泥泞,只为距离焦点更近、看得更真。
![]()
再近一点、更狠一点!
离开媒体之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和网评人,作为中国第一代博客(2004年)。
曾经只能用第三方说法来呈现观点的束缚不再,因为我就是第三方、我变成了评论者。
我可以笔为匕首投枪,去针砭看不惯的一切、赞美理想的光。
这个坚持,一晃就是20年……
![]()
不负“真相”,永远“记着”!
变了?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真正的记者反而成为稀缺。在AI生成随手可成,曾经肩扛“两部半桑塔纳”摄像机的门槛在手机镜头前轰然碎裂时,记者这个“无冕之王”的桂冠似乎掉落尘埃。
没变!
在这个传播力可以零距离、零延迟无限触达每个人的新媒体时代,媒体人最宝贵的护城河反而呈现:我们不能只是记录者,更是揭开真相、解读真相、传播真相的“无冕之王”。
![]()
无视频无传播?
并非如此,短平快的短视频能够带来巨大的流量,却未必深入人心。
有图有真相?
并非如此,图片依然是片面,甚至可能变成一种误导。
观点,才是我们的武器!
这个武器有多强大,今年1月的一件小事或许很容易给出答案:“在热搜上刷到了你”。
彼时,我拍了个短视频,谈了几十秒观点,背景是一堵大白墙、头发是油腻乱糟糟,只是把臃肿大棉袄脱掉,穿着衬衣,有点冷。
![]()
结果,以“专家称小红书未必想要TikTok流量”为话题,在第二天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名,阅读量9416万。
国内众多主流官媒、意见领袖微博均转发或引用了该言论,《中国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每日经济新闻》以及大公网等数十家媒体随后进行了专访。
![]()
这就是一个曾经记者执念的小小回馈!
这就是观点的力量,这才是真相的诠释,这也是记者的“记着”。
不负“真相”,永远“记着”!
这就是我,一个曾经的记者,永远“记着”的信念。
这就是我,对记者生涯的汇报,也是我对记者节的告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