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响亮过的口号——“亩产万斤”。那时候,田野里插满了红旗,锣鼓敲得震天响,仿佛那沉甸甸的稻穗不是长在田里,而是从人们的豪情里直接迸发出来的。报上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吓人,有说一万二的,有说一万五的,墨迹未干,新的纪录又诞生了。后来呢?后来自然是大家都知道的。那金黄的稻谷,原是画在纸上的;那冲天的干劲,底下藏着的是饥肠辘辘。可见这数字一旦离了地,便成了海市蜃楼,看着辉煌,却是要饿死人的。
![]()
这般想来,那“亩产万斤”与今日某些“增长”,骨子里竟有几分血脉相通。譬如某地,为了一个漂亮的GDP数字,不惜举债大兴土木,建起巍峨的政府大楼,门前广场宽阔得能跑马。又或是将好好的田地推平,围起来,立一块“某某工业园区”的牌子,里头却常年荒着,只有野草长得欢实。这些钢筋水泥、圈起的荒地,都一一折算成了账簿上冰冷的增长百分比。这百分比,与当年那“万斤”的卫星,何其相似乃尔!它们都是从实际里蒸溜出去的,一种纯粹的、观念的产物。老百姓的饭碗是不是更实在了,日子是不是更宽裕了,那是无人细究的。仿佛经济的运行,只为生产出那一串不断攀升的数目字,至于这数目字背后是汗水还是泡沫,是福祉还是虚火,倒成了次要的事。
![]()
《汉书》里说:“恃悬虚之数,不恤民瘼,其败可立而待也。”古人到底是明白的。那“亩产万斤”的幻梦,终究被现实的铁拳击得粉碎,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而今我们若只迷恋于GDP的稳定增长,而忘了这增长究竟由何而来,为着何人,那便不免又要蹈那“悬虚之数”的覆辙了。田里的庄稼,要一株一株地种,一锄一锄地耘,才有真实的收获。国家的经济,怕也得一步一个脚印,让工厂里有实实在在的机声,让店铺里有真真切切的人气,让百姓的口袋里装着能踏踏实实花出去的钱钞,这增长才算有了根基,有了魂灵。
![]()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秤”,一种能称出发展之轻重与虚实的“秤”。它不应只计算盖了多少楼,修了多少路,更应度量这楼里是否洋溢着安居的笑语,这路上是否奔走着充满希望的人群。或许,到了那一天,当“亩产”不再是浮夸的口号,而成为科技与辛劳共同孕育的硕果时,当“增长”不再仅是报告里的曲线,而化为民众眉宇间舒展的从容时,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发展二字的含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