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体重管理不仅是追求美的体现,更是治疗疾病、守护健康的重要一环。”11月7日,中国药学会临床药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总药师吕迁洲在做客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和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共同举办的“进博观察”节目时强调,公众需要建立将肥胖视为疾病的新认知,体重管理不仅是生活方式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科学干预和规范治疗的医学问题。
当前,肥胖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肥胖率达16.4%,人数约1.8亿,超重和肥胖总人数已超过成年人口的一半。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持续推进,以及进博会等平台汇聚全球创新成果、推动健康理念普及,公众对体重管理的认知正从“被动接收”向“主动管理”转变。
![]()
“过去,我们总认为体重管理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药物和手术等干预手段也日益重要。”吕迁洲表示,当体重指数(BMI)超过28,甚至达到30以上时,肥胖就已经成为一种疾病,需要药物,甚至手术干预。药物治疗正逐渐成为肥胖管理的重要手段。
谈到减重药物的最新进展,吕迁洲指出,当前研发趋势已经呈现出“剂型创新”和“靶点多元化”的显著特点。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说是减重药物中里程碑式的变化。这类药物不仅通过机制创新提高了疗效,还通过剂型改良提升了用药便利性,让患者更乐于接受,同时副作用也更小。
吕迁洲表示,并非所有超重者都需要使用药物。如果已经确诊肥胖症,科学干预越早越好。他强调,“早”不是指早吃药、早打针,而是早建立科学的治疗观念、早进行专业评估。什么时候启动治疗,用什么药、用多少、用到什么时候,都需要医生给处方。
对于当前不少人听信朋友或自媒体推荐、自行用药的现象,吕迁洲提醒,治疗肥胖症的药物是处方药,不是道听途说就可以随便吃的。肥胖常与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相关,用药决策必须由医生结合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吕迁洲强调,新药上市后的持续研究至关重要,既要确认疗效,也要监测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需要药企和医疗机构共同承担责任。在他看来,科学的体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树立积极、认真、科学的治疗观是最重要的。随着创新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临床应用,肥胖症治疗正迎来新的希望,这也将为构筑更健康的明天提供坚实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