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从抗战烽火中诞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的新闻工作者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和新闻报道,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在这个背景下,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由范长江等24名著名新闻人发起,于 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新闻工作者组织。
1949年12月23日,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全国年节纪念日放假办法》,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没有确定具体日期。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签发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
2000年1月25日,中国记协向国务院提出《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经过科学论证,国务院于2000年8月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2000年11月8日是第一个中国记者节,也是第一个国际记者节。设立中国记者节的目的是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广大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增强凝聚力,加强职业道德,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记者节是中国仅有的包括教师节、护士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
11月8日,我们将迎来第26个中国记者节,也是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成立后的第六个记者节。
在这个属于记录者的日子里,我们想把笔交还给那些始终奔走在一线的身影。
过去这一年,有没有哪一篇报道,曾让记者心潮澎湃、彻夜难眠?有没有哪一个现场,让他们握紧双手、屏住呼吸,所见所闻仍在回响?又有没有哪一条新闻、哪一声感谢,让他们继续向前、继续记录?
熟悉的声线、亲切的名字、鲜活的面孔,从电视的视觉震撼到电台的温暖声波、从报纸的墨香深度到新媒体的即时互动……媒介在变,阵地在变,但新闻人的工作从未改变。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共同为这个奔腾的时代书写下最真实的注脚。
今天这份答卷,没有复杂的选项,只有关于出发的原点与奔赴的远方。每一个真诚的回答,都汇成这一份独特的记者节献礼,在今天与所有人共享。让每一份属于新闻人的独家记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留下难忘的印记。
无论是刚刚踏入行业的年轻记者,还是坚守岗位多年的前辈,新闻人的每一段经历,都值得被看见。
我们的故事,从理想初心中萌发
![]()
挚爱与责任
程云鹤 鞍山日报首席记者
新闻龄三十七年
谈及此次记者节的采访,程云鹤仍难掩内心的激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这个属于新闻人的日子,让她回望自己浸润新闻行业已达三十七载的岁月,不禁感慨:弹指一挥间!
回首过往,她依然能看到那个起早贪黑忙碌的自己,骑着自行车与鞍钢厂区铁轨较劲的姑娘……
在程云鹤心中,记者一直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自1988年踏入新闻行业以来,她心无旁骛,将采访目光锁定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她常常不自觉地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感受到世间的真爱、温暖与力量。在英雄辈出的鞍山,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凡精英,用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她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成为她笔下取之不竭的宝藏,也成为她前行的精神动力。
写出好稿子,始终是程云鹤的追求。当下社会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生活难免催生快餐文化,这种风气也容易渗透到讲求时效的新闻行业中,从而忽略深层次的思考。对此,程云鹤始终秉持一个词:定力。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2012年,她采写的通讯《春晚归来郭明义又出现在采场上》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她也成为鞍山新闻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这是对她努力付出的最好回报。采访那天是2011年大年初三的清晨,在负150多米的采场,温度比地面低好几摄氏度,那份刺骨的寒冷,她至今记忆犹新。
最后她说:对新闻,缘于挚爱,终于责任!
![]()
“好奇”迎万变
吴博今 鞍山云编辑
新闻龄三十二年
在媒体融合的今天,远程连线能抢到“独家”,短视频可以冲上“热搜”,AI生成的内容也可能成为“爆款”……新媒体人的“主战场”,究竟在哪里?
1993年,吴博今毕业进入鞍山电视台,成为专题节目的一名编导。她解释说,当时所谓“编导”,其实是从采访、拍摄到写稿、制作全程负责,身兼记者与编辑双重角色。上世纪九十年代,记者是很多人向往的职业。吴博今同样被新闻的新鲜感所吸引,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稿件,她感到一丝自豪,自己的想法终于通过屏幕传递出去。但她也体会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现场画面一旦错过就无法重来,报道总难免留下不足。她意识到,电视虽以画面为主,文字却同样需要锤炼。镜头前的采访也曾是挑战,如何与镜头沟通、如何把握提问角度,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2019年,吴博今转型成为新媒体编辑。她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变化,坦言更多是出于“好奇心”。新闻标题的处理方式与电视台时期大不相同,但新闻本身的新鲜感始终未变。在这座城市里,她依然能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事,感受时代的脉动。她庆幸能踏入新媒体领域,这不仅改变了她的工作方式,也让她在生活中更主动地拥抱变化。
谈及新媒体使命,吴博今认为其内核与传统媒体并无不同,变的只是表达方式。新媒体要求文字更简练,适应人们快速阅读的习惯。日常编辑量从五十篇到八九十篇不等,节奏更快,“稿子到手看完就得发出去”,这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常态。
![]()
执笔为人民
何文旭 鞍山电视台纪录专栏一部记者
新闻龄二十七年
在鞍山新闻战线上,何文旭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记者”。自1992年大学毕业,何文旭先任教六年,1998年转入广播电视台,正式走上新闻之路。
多年的采访生涯让何文旭认识到,记者通过与人的深度对话产生共鸣、彼此影响。在何文旭看来,记者最大的职业乐趣与幸福感,源于能够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并被他们所感染;而如果自己的报道也能影响他人,则更具意义。他坚信,记者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与道德的践行者。新闻作品若具备公信力与感染力,能够传递精神、触动心灵,便是记者价值的最大体现。
何文旭曾问白雪洁:“哲学重要吗?”她答道:“人应思考为何而活,文化传播者更需哲学素养。”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他,促使他持续学习、不断精进。
何文旭始终认为无论身处何种平台、使用何种媒介,新闻人出品的内容必须具有公信力,值得受众信赖。在岫岩拍摄蚕农时,在报道一位自强不息的残疾农妇时,他在稿中写道:“山里的女人,像山野菜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镜头中,人渐行渐远,融入苍茫大山,人如山,山如人,何文旭以此传递岫岩人民坚韧不屈的精神内核。
二十七年的记者生涯,让何文旭深深懂得:唯有心里装着百姓,笔下才有真情,镜头才有温度。没有共情,就捕捉不到那些真正动人的细节,而这,正是一名老记者始终如一的坚守与追求。
![]()
“热爱”抵岁月
林晗 鞍山交通广播节目主持人
新闻龄二十六年
在鞍山交通广播的话筒前,林晗已度过二十六年光阴。当被问及何以坚守至今,她的答案简单而笃定:“热爱,是唯一的原因。”
这份热爱,早在童年便已生根。“小时候家里只有一个‘电匣子’,那是我看世界的窗口。”每当听到“本台记者某某报道”,她总觉那声音背后充满神秘与向往。后来机缘巧合,她考入电台,梦想照进现实。“那时年轻,有股不顾一切的勇气。”
作为一档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她的日常看似重复,却始终新鲜。“每天面对的人和事都不一样,听众把希望寄托于我,我就必须给出交代。”这份责任感,塑造了她的专业,也锤炼出她的应变能力。
从前期准备到直播应对,从嘉宾对谈到热线接听,她始终全情投入。回忆起1999年第一次坐在话筒前的紧张,她笑言:“是压力逼着我成长。”从传呼机、热线到短信,她亲历媒介变迁,也从青涩走向从容。
面对新媒体浪潮,她与同事不断探索,既珍惜中老年听众的陪伴,也努力向年轻群体靠近。传播方式在变,但她始终铭记:“责任与担当,是媒体的初心。我们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守住这份理想。”
回望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她仿佛仍是那个守着收音机的小女孩,从“电匣子”里听评书、听点歌、听世界。那个曾觉得“能这样多好”的孩子,如今已用声音陪伴了一代人。
![]()
新闻“守夜人”
赵常鹤 鞍山日报首席美术编辑
新闻龄二十年
美术编辑,不仅要有扎实的设计功底,更是文字编辑的最佳拍档。凭借精湛的美术素养与娴熟的软件技能,他们将信息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版面语言。他们常与文字为伍,与夜色相伴,支撑这一切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对读者负责的初心——用图文并茂、形色兼备的视觉表达,在有限的平面上,为读者营造无限的视觉感染力。
赵常鹤,鞍山日报首席美术编辑,自2006年加入报社以来,已亲手完成上万个版面设计,至今仍珍藏着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份版面作品。那时,报纸上还没有印上他的名字。他在每一次报纸付印前的时刻都格外紧张。由于新闻纸自带底色,最终印刷出来的颜色与设计效果,总带着几分未知与期待。
2007年元宵节那场大雪,赵常鹤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他走上新岗位,开启了文体新闻版夜班美编生涯。因为体育赛事转播常涉及时差,熬夜做版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即便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赵常鹤依然为自己身为传统媒体人而自豪。他说,读者在党报读到的每一条新闻,都经得起推敲;版面上传递的每一个观点,都凝聚着积极的引导力量。
作为党报的美术编辑,他习惯于从大量稿件中捕捉关键词、凝练视觉思路。在他手中,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视觉的艺术,一切设计,只为让宣传报道入眼入心。
![]()
不忘来时路
高远《新闻直播室》《记者归来》主持人
新闻龄十年
为什么选择成为新闻人?高远坦言,最初是受老师影响,学这个专业,如果没进“正规军”,总觉得像白学了一样。
高远对首次主持经历记忆犹新,“听完节目回放,真想掐死自己。”紧张之下,竟把“听众朋友”说成了“观众朋友”,各类低级错误几乎犯了个遍。他后来意识到,真正的节目实战与学校所学、甚至实习体验都截然不同。
直播,是电台节目最大的特点。“每一次上节目都是全新的任务。”高远说:“每一天、每一周,内容都在更新。”媒体融合后,《记者归来》是他认为最具挑战的节目之一,至今已制作近300期。第一次邀请本单位的记者走进直播间时,新鲜感十足。在《记者归来》中,主持人不再是主角,记者才是故事的讲述者。这对高远提出了新挑战:“播新闻面对的是稿件,而这里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电台主持人必须全程专注,及时总结归纳,确保内容不跑题、不超时。
入行至今,高远对新闻工作的理解也在变化。最初是“今天不出错就开心”,如今则要求自己把每期节目都当作“评奖作品”来完成。“不一定什么时候,一段内容就能拓展成难忘的回忆。所以每一天的紧张感和挑战度始终存在。”
高远提到,当年同届84位同学中,仍在职业媒体工作的已不足五人。面对不少同学转行自媒体或其它机构,他深感“守住底线”的重要性:“不能忘记我们学习的初衷。”
![]()
“新声”传心声
王诗宇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视频采访部记者
新闻龄五年
王诗宇的记者生涯,始于2019年底的电视台实习。2020年初,她参与制作了人生中第一条新闻,完成了从采访、写稿到编片的首次闭环。毕业后,她远赴海南,在三沙卫视担任了一年的记者,于2021年10月回到家乡鞍山。这段从北到南再归北的经历,为她职业生涯的底色写下了第一个关键词——“变化”。
这“变化”,不仅是地理的轨迹,更是思维与表达的求新。她始终在思考如何突破传统,创作出更具新意的作品。去年年初的《有朋自南方来》便是这种求索下的成功尝试。借助哈尔滨爆火、东北文旅兴起的东风,她巧妙地将海南朋友的到访策划成一期vlog新闻专题。在领导的支持与搭档的默契配合下,这部作品成为了她探索全新新闻表达方式的一个里程碑式起点。
然而,创新的道路从不平坦。在采访中,她时常遭遇拒绝沟通的困境,她那些活跃的创新想法,也常因现实条件限制而搁浅。但这些挑战并未让她止步,反而推动她更深入地思考沟通的技巧与创意的落地。而如今身处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她认为,职业记者更需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冷静,从自媒体线索出发,却必须通过深入调查抵达真相,绝不为人云亦云的热度忘却初心。
![]()
为理想“转场”
刘玢奇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城区新闻部记者
新闻龄三年
入行前,她曾是钢都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一次人生的“转场”。她将这段转变的色彩,形容为“从教室的橘色到勃勃生机的青绿色”。
从跟随老记者学习,到独立完成第一篇“大稿”,刘玢奇一步步突破自我,在挑战中沉淀,在新鲜事物中汲取养分。青绿是生机,是进阶,也提醒她始终以谦逊之心,稳步前行。
谈起最有成就感的报道,她提到一篇关于南果梨的综述。她开始深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从种植到深加工,整合多维信息,力求呈现出完整的产业图景。这篇报道不仅让她突破了模式化写作的局限,更让她学会在每一次采访中注入思考与总结。她也因此对“大稿”的采写逻辑有了清晰认知。
源于对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她选择将兴趣变为职业。最吸引她的,正是这份工作能不断接触新鲜事物,打破重复节奏,满足对世界的好奇。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职业记者的价值何在?刘玢奇认为,个人麦克风更多是“自我表达”,而记者要做的是将个人独白转化为公共叙事,以严谨求证事实,用温度串联故事,构建真实而完整的社会图景。
她心中的记者使命,是“把远处、甚至角落与灰尘里发生的小事,拉到读者眼前”,通过听得懂、经核实、有温度的答案,让“个人看见众生,也让众生走进个人”。
我们的成绩
从融合中走来
在2025年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也迎来了成立后的第六个记者节。自2020年6月组建、9月正式挂牌以来,中心由原鞍山日报社与鞍山广播电视台整合而成,坚持真融全融,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五年来,中心不断优化新媒体矩阵,强化网络连心桥功能,放大鞍山城市形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媒体动能。中心坚持“内容为王”,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融合传统媒体的权威深度与新媒体的创意传播,构建起“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的融合传播体系。前端构建采访大部制,中端设立分类编辑部,后端建设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移动客户端及新媒体矩阵“五位一体”发布体系。
目前已形成“两报两台一端一网两微多号”的全媒体格局,基本覆盖鞍山及更广区域。“鞍山云”客户端为引领,统筹抖音、快手、微信、头条、人民号、央视频等21个平台账号,新媒体总粉丝超1500万,日活用户达150万。
笔锋记录时代,镜头定格历史。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里,我们回望来路,更坚定前行的方向。愿我们永远怀揣出发时的初心,用脚步丈量钢都的每一寸热土,用真心聆听百姓最真实的声音。
致敬每一位在路上的新闻人,记者节快乐!
全媒体记者 王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