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十五五”时期,农村金融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0
分享至

综述 本报记者 吕红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作为根植县域、服务“三农”的普惠金融主力军,农村金融连接着最广泛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主体,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金融力量。

“十五五”时期,农村金融要以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十五五”时期,农村金融必须深刻把握时代命题,大力推进改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澎湃的金融动能。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郭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五五”时期,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突破口是金融科技助力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将脱贫攻坚期间梳理的农村数据,以及积累的大量数据充分嵌入金融科技系统,通过整合政务数据、生产数据、交易数据、行为数据等多维数据,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精准“画像”,将模糊的“熟人社会”信用转化为更精确的“数据信用”,大幅度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风控和运营成本。二是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型实现批量化、自动化信贷审批,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区块链确权、卫星遥感验证等技术手段,将草场、牛羊等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抵质押物,从而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四是利用线上线下、链上订单等农业产业数据,打造农村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保险+担保+信贷”、投贷联动等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近年来,农村存在“空心化”现象,部分农村地区宅基地、农房、撂荒耕地、自然生态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长期被忽视和闲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积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探索盘活农村集体存量资产的新路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五五”时期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在于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核心是深化农村土地等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评估、抵押和流转体系,让农地经营权、集体资产等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抵质押物,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无门”的问题。

当前各种经营主体面临诸多突出问题

《建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在郭娜看来,当前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和普通农户面临的最突出瓶颈是金融供需不匹配。

第一,收益风险不匹配。一方面,乡村建设项目具有显著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农业农村生产仍有靠天吃饭的特征,缺乏稳定的现金流,导致融资困难。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和普通农户缺乏合格的抵质押品,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困难,农村“沉睡资产”的金融价值尚未完全释放。

第二,信息不匹配。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缺乏正规的财务报表、税务记录等,导致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和普通农户缺乏金融知识和基本素养,不了解金融融资,导致金融需求开发不充分。

第三,期限不匹配。基层金融需求规模小、种类多,已从单一的生产性信贷,扩展到仓储物流、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民生改善等综合性金融需求,而传统银行贷款期限固定,与基层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周期不匹配。

“当前,各种经营主体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金融支持与长远发展需求不匹配。贷款多以短期生产为主,而农业产业升级、乡村环境改善等需要的中长期资金严重缺失。同时,村集体和缺乏抵押物的普通农户获得金融支持比较困难。”刘春生表示。

农村金融要由“输血者”成为“催化剂”和“组织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格局,实现了“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但也要看到,农村金融往往被定位为“输血式”扶持,即单纯的资金供给。随着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的深入推进,这种传统模式已难以满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在刘春生看来,“十五五”时期,农村金融必须超越单纯的“输血者”,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能的“催化剂”和“组织者”。应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方式整合产业,引导资本发现乡村价值,从而激发其自身的“造血”能力,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深入推进,单纯追求覆盖面的普惠金融已不能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乡村全面振兴金融需求。金融服务农村改革需要向“精准”方向升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经营主体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在郭娜看来,农村金融在实现普惠性的同时,应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对不同经营主体的精准滴灌。一是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金融合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带动作用。二是结合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根据生产规模、经营周期和现金流特点,差异化开发设计专属信贷产品,提供额度更高、期限更灵活、还款方式更匹配的金融产品。三是打通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壁垒,拓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投贷联动等服务,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遥感卫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构建覆盖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村经营主体的金融素养、提高地方政府的金融意识,持续不断整合农村金融数据,有序推动‘融资’与‘融智’相结合。”郭娜进一步强调。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蜜情感说
小蜜情感说
每日分享情感
291文章数 156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