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戏时,为了能够融入角色,我们在厦门鼓浪屿进行了实景拍摄,从杨亚洲导演到担任监制和主演的于和伟老师,再到每一位演员,我们整个团队都秉持着高度还原历史的创作理念,不仅在场景上复原时代背景,更要在气质上贴近那个时代的本真。每天在岛上,往返于酒店与片场之间,我们仿佛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刚刚眼前还是往来如织的游客,当换上旗袍、完成妆造、走进片场,我们便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从身体到心灵的双重沉浸,也让我觉得自己始终与角色的命运紧紧相连。
![]()
这部剧杀青很久了,但我至今记得与于老师在监狱诀别的那场戏。因为蕴含了太多复杂难言的情绪,我们拍摄了两次,在有些剧组,情感戏可能一条即过,但真正投入其中便会知道,每一次重复都是对身心巨大的消耗,要调动全部心力才能让情绪再次抵达顶点。那场戏中,我还清唱了福建的民谣《月光光》。我和于老师都不是南方人,为了更贴近本地人的神韵,我提前学唱了那首歌。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我觉得,可以让角色的身份更加真实、可信,也为他们的生死离别增添了更深沉、悲壮的底色。
![]()
在上海拍摄那场戏时,拍摄之前我就将椅子搬到远离众人的角落,让自己不在镜头之内,却始终停留在片场的氛围中。我独自坐在那里酝酿情绪,伤感油然而生,因为我知道,这个故事即将落幕,这将是他们命运最终的篇章。回顾着王碧奎与吴石相伴的岁月,他们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一幕幕闪过。当于和伟老师饰演的吴石将军,从阴影中缓缓步入视线的那一刻,所有积压的情绪都找到了出口,我的眼泪完全不受控制地汹涌而落,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只是一个演员,而是真切地触碰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这次拍摄经历,让我再次从历史的维度回望来时路,也让我反思自己,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对那些先辈们的感恩,也将内化于我的生活日常——从珍惜粮食到节约用电,我相信,坚持这些微小的习惯,就是对过往最好的珍视、回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