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王阿姨像往常一样拎着保温桶走进社区医院。她脸色蜡黄,右手按着胃部,脚步虚浮——这是她这个月第三次因胃痛来就诊了。医生翻开病历本,发现她近半年的体检报告里,胃黏膜损伤指标持续超标,更令人担忧的是,血液检测显示铝含量超出正常值两倍。
“您平时早餐都吃些什么?”医生边问边在病历上记录。王阿姨叹了口气:“我天天早上吃楼下包子铺的肉包,配点咸菜,有时候赶时间就抓两根油条路上吃。”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家那口子说现在癌症多,总说包子不干净,我还觉得他瞎操心……”
话音未落,诊室门被推开,护士递来一份刚出的检查报告——王阿姨的胃镜结果显示,胃部有多处糜烂性溃疡,病理切片显示部分细胞出现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
这个结果让王阿姨愣住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吃了半辈子的早餐,竟成了健康的“隐形杀手”。医生指着报告耐心解释:“您长期摄入的包子、油条里,可能含有超标的铝元素,加上高盐饮食,双重刺激下,胃黏膜反复受损,细胞修复过程中就容易出错,增加癌变风险。”
![]()
一、为什么说癌症高发,是包子惹的祸?
王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包子致癌”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但真相远比传言复杂。包子本身由面粉和馅料制成,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馅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问题往往出在制作工艺和搭配方式上:
1.劣质肉馅
部分小作坊为降低成本,使用淋巴肉、病死猪肉或过期肉制作馅料。这些肉中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更可怕的是,为延长保质期,商家常添加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本身无毒,但在胃酸环境下会与胺类物质结合,生成致癌物亚硝胺。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类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胃癌、结直肠癌风险。
2. 含铝泡打粉
为让包子口感松软,部分商家在面团中添加含铝膨松剂(如硫酸铝钾)。铝元素摄入过量会干扰神经递质传导,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同时抑制钙吸收,导致骨质疏松。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油炸面制品中铝残留量应≤100mg/kg,但检测显示,部分包子铝含量超标达3倍。
3. 高盐高油
肉包配咸菜、油条的组合,盐分与反式脂肪酸摄入严重超标。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削弱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清除能力;反式脂肪酸则促进炎症反应,为肿瘤生长提供“土壤”。
![]()
二、哪3类食物需警惕?
铝并非人体必需元素,长期过量摄入会引发认知障碍、贫血、骨质疏松等问题。以下3类食物是铝摄入的主要来源,需特别注意:
1. 油炸面制品
油条是铝超标的“重灾区”。某市市场监管局抽检显示,30%的油条铝残留量超标,最高达300mg/kg。铝会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引发消化不良;同时促进尿钙排泄,增加骨折风险。建议选择无铝膨松剂制作的油条,或改食蒸玉米、红薯等粗粮。
2.膨化食品
膨化食品的酥脆口感源于泡打粉,其中铝含量常超标。例如,某品牌虾条的铝残留量达150mg/kg,远超安全限值。铝在脑组织中蓄积,可能引发儿童智力发育迟缓,中老年人则面临记忆力衰退风险。建议选择非油炸的冻干果蔬片,或自制烤燕麦片。
3.加工海产品与粉条
海蜇加工需用明矾脱水定型,若未清洗干净,铝残留量可能超标5倍。粉丝为增强韧性,常添加明矾,煮后久不烂的粉丝需谨慎食用。铝会干扰铁代谢,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建议购买标注“无铝添加”的粉丝,海蜇食用前需反复浸泡换水。
![]()
三、如何降低健康风险?
避免铝摄入过量,需从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入手:
1. 减少铝制餐具使用
避免用铝锅长期烹煮酸性食物(如番茄、醋),改用铁锅或不锈钢锅。铝制餐具盛放咸菜、酱油等高盐食物时,铝离子更易析出,需特别注意。
2. 警惕“伪健康”食品
部分标榜“无糖”的糕点可能用麦芽糊精替代糖,同时添加含铝膨松剂,需仔细阅读配料表。选择食品时,优先选择配料简单、添加剂少的产品。
3. 优化早餐结构
以全谷物(燕麦、杂粮馒头)+优质蛋白(鸡蛋、豆腐)+新鲜蔬果为基础,避免单一高油高盐食物。例如,一碗小米粥配水煮蛋和凉拌菠菜,既能控铝又能均衡营养。
4. 定期监测与干预
高危人群(如肾功能不全者、儿童、老年人)需定期检测血铝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促进铝排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