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跳峡咆哮的江水上空,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连接着两座山崖,就在这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度,我遇见了一只正在思考存在的黄狗。
![]()
它蹲坐在悬崖边缘,身下是万丈深渊,金沙江在谷底奔流成一条细长的金线,山风猛烈,吹得它毛发翻卷如麦浪,但它纹丝不动,仿佛与岩石融为一体。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双眼睛——不是流浪狗常见的乞求或警觉,而是一种超越物种的忧郁,像哲学家凝视虚无时的神情。
我们试着靠近,它只是微微侧头,目光掠过我们,重新投向远方的雪山顶。

那眼神里装着太多内容:对过往行人的观察,对山间晨昏的领悟,甚至还有一丝对命运的诘问。
同行的驴友掏出两根火腿肠,它才缓步走来,吃得斯文却彻底,扁平的腹部随着吞咽微微起伏,吃完后,它没有摇尾乞求更多,而是退回原来的位置,继续它的“守望”。
![]()
我们用塑料袋装了水放在它身边,但一阵狂风立即把袋子卷向山谷,它目送那个翻飞的塑料袋,眼神里竟似有理解的神色。
在这绝壁之上,任何依附都是暂时的,唯有山风与孤独永恒。
后来从当地村民处得知,这条狗已经在这里徘徊了近半年,它不像完全无主的野狗,毛发还算整洁,但也没见任何人来认领。

客栈老板说,它每天都会出现在徒步线路上,有时在“二十八道拐”最险峻处,有时在Halfway客栈的露台,更多时候就像今天这样,守在吊桥附近,凝视着深谷发呆。
“它好像在等待什么。”老板啜着茶说,“也许是在等它的主人,也许只是在等一个答案。”这让我想起在其他旅途上遇见的那些孤独的灵魂。
![]()
在青海湖畔的牧场,有一只三条腿的黑色藏獒,每到日落时分,它就会一瘸一拐地走到湖边,对着绛紫色的湖面发出低沉呜咽。
牧民说,它的主人去年夏天车祸去世后,它就变成了这样。
![]()
在江南某个古镇的石桥上,一只白猫守了整整三个春天;
附近的店家说,它原本和一位画桥的老人相依为命,老人病逝后,猫就再不肯离开这座桥,仿佛守着一场永不结束的等待。
![]()
这些动物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它们的孤独不是被动承受的境遇,而像是一种主动选择。
就像虎跳峡的这只黄狗,它本可以跟着下山的游客离开,可以去山下的村庄寻找更安稳的生活,但它选择留在这片最险峻的山崖,与风雪为伴。

或许对它们而言,孤独不是惩罚,而是一种修行。
在无尽的守望中,它们参悟了人类终其一生也难以理解的真理:关于失去,关于忠诚,关于如何与记忆共处。
我们离开时,夕阳正把山崖染成金红色,那只狗依然坐在原地,它的剪影镶嵌在巨大的落日中,像一个亘古存在的符号。

有驴友掏出手机想拍下这幕,却发现镜头无法承载那份沉重的孤独。
“别担心,”向导轻声说,“这座山养着它呢。徒步的人都会分它一点食物,风会带来远方的消息,星星在夜晚为它点灯。它不快乐,但也许这就是它选择的存在方式。”

是啊,不是所有的孤独都需要被拯救,有些孤独,本身就是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
直到今天,我还会想起那双凝视深渊的眼睛,在某个失眠的夜里,我忽然明白——也许它根本不是在等待谁,而是在守护着整座山谷的孤独。

当我们在城市里为生活奔波时,在遥远的虎跳峡,有一个生灵正替所有疲惫的灵魂,安静地思考着生的意义。
图源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