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媒体,最近的报道听起来火药味十足,声称欧盟对中国稀土政策的忍耐已经濒临极限,言下之意,一场针对中国的制裁风暴似乎正在酝酿。
一切始于今年6月,中国悄然收紧了12种稀土关键元素的出口管制,这还只是前奏,到了10月,管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又加入了5种新元素,并且对那些想把稀土用在半导体领域的买家加强了审查,出口商被要求详细申报货物的最终用户和技术规格,每一个环节都变得小心翼翼。
![]()
面对欧洲方面的质疑,中国商务部的解释听起来滴水不漏:这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为了证明这不是心血来潮的刁难,中方还特意举了个例子,美国不也一直对钛等战略物资的出口进行严格管制吗?
面对中国的步步紧逼,欧盟高官们摆出了强硬姿态,欧盟委员会的经济沙皇东布罗夫斯基斯在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的通话中,直指中方的管制“不合理”且“有害”。
![]()
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是在10月27日公开指责中国,声称中国正在将稀土的垄断地位“武器化”,并暗示可能动用限制投资、撤销知识产权保护等贸易制裁手段。
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也附和道,所有能够保护欧洲利益的选项都已摆上桌面,德国外交部的发言人瓦格纳则表达了“严重关切”。
![]()
在这片喧嚣声中,一个被媒体称为“贸易核武器”的工具被反复提及,欧盟的《反胁迫工具》(ACI),这个法案自2023年12月生效以来,从未被真正使用过,但其理论上的威力足以让任何贸易伙伴感到胆寒。
这件“核武器”之所以迟迟没有按下发射按钮,原因恰恰在于它是一柄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欧盟内部的智库曾经推演过反制中国的可能清单,结果发现,航空、特种钢材这些领域赫然在列。
![]()
这简直像个冷笑话,因为这些领域恰恰是德国、法国等欧盟核心国家企业的摇钱树,任何制裁都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让决策者们投鼠忌器。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欧盟内部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当德、法两国政客言辞激烈地扮演“鹰派”角色时,匈牙利、希腊等成员国却更倾向于与中国合作,他们不愿意卷入一场可能让自身经济受损的对抗。
![]()
这种内部的分裂,极大地削弱了欧盟采取一致行动的可能性,也让ACI的威慑力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种舆论施压的姿态,而非一个随时可以启动的政策选项。
欧盟今天的被动,并非偶然,而是一笔沉重的历史欠账,这笔账要从过去三十年算起。
![]()
那段时间里,西方世界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做出了一个看似聪明的选择:将稀土这种高污染、低利润的开采和精炼环节,大规模地转移到了中国。
它们自己则心安理得地盘踞在产业链上游,享受着利用稀土制造电动车、手机、风力发电机等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丰厚利润。
![]()
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无比精明,如今却成了套在欧盟脖子上的枷锁,数据显示,中国控制着全球超过九成的稀土产量。
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自身总进口量的65.5%来自中国,作为欧盟的经济引擎,德国的情况更为严峻,而且在进口的稀土中,高达75%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
尽管从金额上看,欧盟每年进口的稀土总额不过750万美元左右,德国也只有220万美元,数字不大,但战略影响却无比深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金属粉末,是欧洲汽车工业、国防工业等命脉产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
德国国防工业协会已经发出警告,稀土短缺开始影响战斗机上传感器的生产,德国企业的稀土库存纷纷告急,还要随时应对价格的剧烈波动。
![]()
面对这情况,欧盟也不是没想过自己救自己。之前他们就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很明确 —— 到 2030 年,40% 的关键原材料能在自家地盘上加工。
而且挪威、瑞典、格陵兰这些地方,也已经开始搞新的稀土勘探项目了,但问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有报告说,单是建一条完整的钛供应链,就得花 20 年时间,还要砸进去数千亿欧元的大价钱。
![]()
而且重建稀土供应链的难度和成本,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长达二三十年的周期,根本无法应对眼下的产业危机。
这场稀土争端,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场单纯的贸易摩擦,它被放置在中美地缘博弈这盘更大的棋局上,欧盟的角色因此变得格外微妙和尴尬。
![]()
它一方面要和七国集团(G7)协调立场,摆出共同反对中国出口限制的姿态,另一方面,它又非常清楚自己不能完全沦为美国的棋子,必须捍卫自身的经济利益。
于是一幕幕充满戏剧性的外交博弈上演了,从冯·德·莱恩暗示动用贸易大棒,到法国总统马克龙计划在12月初访华,将稀土问题作为核心议题。
![]()
再到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因此推迟访华,甚至传出她曾私下试图用台湾议题来换取中方在稀土问题上的通融,结果被中方以“主权事务”为由断然回绝。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清晰地表明,“制裁”的威胁,主要功能并非真的要付诸实施,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回到谈判桌前的机会。
![]()
欧盟非常清楚,在短期内,它根本无法迫使中国改变政策,这一点在11月6日欧盟私下向中国的表态中得到了印证,他们退了一步,提出希望中国能将最新的管制措施暂停12个月,给彼此一个缓冲期。
中国的回应也很有意思,一方面,商务部扛住压力,处理了欧洲企业大概 2000 件许可申请,还大方批了一半下来。
![]()
另一方面,中欧很快搭起了特别沟通渠道,由谢夫乔维奇和王文涛牵头,目的就是让后面的审批流程走得更快些。
随着中国的管制节奏有所放缓,一度紧张的稀土供应也趋于稳定,强硬姿态下的沟通与妥协,最终成了双方心照不宣的现实路径。
![]()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欧盟大声指责中国搞“不公平贸易”的同时,自身内部也在悄悄酝酿着自己的保护主义措施,比如考虑强制在欧洲运营的中国企业进行技术转让。
真是不得不说,欧盟的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无疑削弱了其在国际舞台上批评中国的道德立场和说服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