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是"新能源汽车就是工业垃圾",下面有几百条评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吵得不可开交。这种极端化的表达,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让人不禁疑惑:明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2024年就已经超过50%,销量一直在涨,为什么还有人持这种观点?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说"工业垃圾"的人,并非主流,但确实有一定传播度。他们可能是早期产品的受害者,可能是环保质疑者,也可能是传统汽车的拥护者。但不管怎样,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想,比简单地站队更有价值。
今天从心理学、认知科学、利益关系等角度,深入解读一下:为什么在趋势如此明显的情况下,还有人持"工业垃圾"这种极端观点?这背后,其实涉及认知、利益、情绪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变化趋势,2024年已超过50%
一、"工业垃圾"观点的具体表现
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先看看它具体在说什么。
技术层面的质疑
电池问题首当其冲。有人质疑电池生产和回收过程会严重污染环境。根据2023年《自然》杂志的一篇研究,电池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可能比传统燃油车高50%以上。电池寿命有限,一般8-10年就需要更换,成本高达数万元,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电池里含有锂、钴、镍等重金属,如果回收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更让人担心的是电池热失控风险,自燃事件时有发生,虽然概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续航和充电问题也很突出。很多人抱怨续航里程虚标,官方标称500公里,实际可能只有350-400公里。冬季续航衰减严重,有些车型在低温环境下续航能掉50%以上,这在北方地区尤其明显。充电基础设施不足,虽然充电桩数量在快速增长,但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充电不便。即使有快充,也需要30-60分钟才能充到80%,而且快充还可能影响电池寿命。相比之下,燃油车加油只需要几分钟。
产品质量也是个问题。低端车型质量差,很多是由燃油车平台改造而来,设计不合理,空间利用率低,安全性存疑。2015年的力帆330EV就是个典型例子:续航仅160公里,无快充功能,充满电需要10小时。这种早期产品确实给用户带来了真实困扰,也形成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虽然现在主流车型质量已经大幅提升,但市场仍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特别是低端车型。
环保层面的质疑
环保质疑主要集中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上。有人指出,制造过程,特别是电池生产,碳排放很高。一辆电动汽车在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可能比传统燃油车高5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电池生产需要大量能源。如果电力来源是燃煤发电,整体碳排放优势就被削弱了。在中国,燃煤发电仍占电力结构的较高比例,这意味着很多电动汽车实际上是在"烧煤"。
国际能源署(IEA)在2024年的报告中预测,到2037年,电动汽车对绿色电力的需求将达到当时绿色电力总产量水平。这意味着,如果电力结构不改变,新增的电动汽车可能无法实现真正的绿色运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电池生产需要大量稀有金属,如锂、钴、镍。锂矿开采需要大量水资源,在干旱地区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钴矿开采主要集中在刚果(金),存在严重的劳工和环境问题。过度开采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随着报废车辆数量增加,回收体系不完善,大量废旧电池和车辆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全球电池回收能力尚未跟上电动汽车快速增长步伐,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报废新能源汽车堆积的现象。
经济层面的质疑
成本问题也是质疑的重点。购车成本高,虽然补贴后有所降低,但同级别车型价格通常还是高于燃油车。以比亚迪汉EV为例,售价约20万,而同级别的丰田凯美瑞,售价约15-16万。
电池更换成本高昂,8-10年后可能需要更换,成本数万元,这相当于又买了一辆车的钱。保值率低,二手车价格大幅下跌,三年后可能只剩下原价的30-40%,而燃油车可能还有50-60%。
维修成本也高,特别是电池相关维修,一旦出问题,维修费用可能高达数万元。
![]()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成本对比(购车成本、使用成本、保值率、电池更换)
部分消费者认为性价比不高。虽然使用成本(电费)低,每公里可能只需要0.1-0.2元,而燃油车需要0.5-0.8元,但综合成本未必更低。如果算上购车成本、电池更换成本、保值率损失,可能并不比燃油车便宜。充电时间成本也高,每次充电需要30-60分钟,而加油只需要几分钟,时间成本也是成本。
产业层面的质疑
产业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人质疑过度依赖政策补贴,部分企业利用政策补贴,生产质量低劣的电动车。2015-2018年期间确实存在大量骗补现象,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导致市场信任度下降。
产业发展过快,导致产能过剩,大量企业涌入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因技术和管理问题破产,比如青年汽车集团在2019年破产,这反映了行业竞争激烈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二、持这种观点的人群画像
了解了"工业垃圾"观点的具体内容,我们再看看都是哪些人在持这种观点。
早期产品体验者
第一类是早期产品体验者,主要是2015-2018年期间购买低质量电动车的用户。他们实际使用过早期产品,经历过续航短、充电慢、质量问题等困扰,对新能源汽车形成了负面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真实负面体验的,对早期产品的不满情绪很强烈。
这类用户往往有具体的痛苦经历。我身边有个朋友,2016年买了辆力帆330EV,当时觉得便宜就买了。结果每天上下班来回将近100公里,几乎每天都要充电,而且没有快充,充满要10小时,只能晚上充,白天用。他跟我说,那段时间最怕的就是忘记充电,第二天就开不了车。每天都要担心电量,这种焦虑和无奈,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理解。这种体验确实很糟糕,形成负面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可能以偏概全。早期产品确实存在问题,但技术提升很明显。如果还停留在2015年的认知,显然是不公平的。现在主流车型续航已经达到400-700公里,快充30分钟可充至80%,质量也有明显改善。但人的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环保质疑者
第二类是环保质疑者,他们关注全生命周期环保效益,对"零排放"宣传持怀疑态度,关注电池生产、回收、电力来源等环节。他们质疑"零排放"宣传的片面性,更关注整体环保效益。
这类人往往有环保背景或环保意识,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零排放"宣传,而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关注电池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关注电力来源的清洁度,关注电池回收的环境影响。他们发现,如果电力来自燃煤发电,整体碳排放可能并不比燃油车低多少。这种质疑有道理,体现了对环保问题的深入思考。
这种质疑有一定合理性,但可能忽视局部环保优势。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确实存在争议,不同研究结论不同,但新能源汽车在城市环境中的零尾气排放、噪音污染低等优势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零尾气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有直接作用。但环保质疑者更关注整体效益,这种视角也有其价值。
传统汽车拥护者
第三类是传统汽车拥护者,他们对新技术持保守态度,长期使用燃油车,习惯难以改变,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不信任。他们想维护传统汽车产业或使用习惯,对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这类人往往年龄较大,或者长期使用燃油车,已经形成了使用习惯。他们熟悉燃油车的性能、维修、保养,对新能源汽车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他们可能认为"燃油车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换?"这种保守态度,让他们对新技术产生抵触。
这种观点部分合理,但可能带有偏见。使用习惯和投资偏好可能影响判断,导致对新技术的抵触。但我们也应该理解,改变习惯确实需要成本,对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也是人之常情。
利益相关者
第四类是利益相关者,可能涉及传统汽车产业链,与新能源汽车存在利益冲突。他们为了经济利益,维护自身利益。
比如4S店员工、维修师傅、加油站老板等,他们的利益与燃油车相关,自然会对新能源汽车持反对态度。我有个朋友在4S店工作,他跟我说,现在新能源汽车保养确实少了很多,以前燃油车保养一次能赚几百,现在新能源车保养就几十块,收入确实受影响。这种利益相关,会影响观点的客观性。
三、为什么趋势明显还有人持反对观点?
这是核心问题。为什么在趋势如此明显的情况下,还有人持"工业垃圾"这种极端观点?我认为主要有五个原因。
认知滞后
认知滞后是第一个原因。很多人对新能源汽车的印象还停留在2015-2018年的早期产品上。那时候确实有很多低质量产品,比如力帆330EV。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影响深远。为什么第一印象这么重要?因为人的大脑喜欢走捷径,第一印象形成后,后续信息会被选择性过滤,这就是认知经济学的原理。
即使现在技术已经大幅提升,主流车型续航已经达到400-700公里,快充30分钟可充至80%,但很多人还是停留在早期认知阶段。他们可能听说过技术进步,但没有深入了解,或者不愿意相信。
要打破这个认知闭环,需要主动接触不同观点,但这需要认知成本,很多人不愿意付出。
![]()
认知滞后心理机制流程图
还有"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选择性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如果你已经认为新能源汽车是"工业垃圾",你会更容易注意到负面新闻,比如自燃事件、质量问题,而忽视技术进步和正面信息,比如续航提升、质量改善。这种选择性关注,会强化既有观点,形成认知闭环。
更严重的是"刻板印象"。以偏概全,将部分问题放大为整体问题。看到一辆新能源汽车自燃,就认为所有新能源汽车都不安全;看到早期产品质量差,就认为现在所有产品都差。这种刻板印象,让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形成固化的负面认知。
利益相关
利益相关是第二个原因。传统汽车产业链相关人员可能持反对态度,因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可能影响传统产业利益。比如,4S店员工担心新能源汽车不需要那么多保养,影响收入;维修师傅担心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门槛高,需要重新学习;加油站老板担心充电桩普及后,加油站生意受影响。
长期使用燃油车的用户,习惯难以改变,对新技术不信任。他们熟悉燃油车的性能、维修、保养,对新能源汽车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改变习惯需要成本,学习新知识需要时间,很多人不愿意付出这个成本。
还有人对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风险厌恶心理让他们倾向于维持现状。他们可能担心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成熟,担心充电不方便,担心保值率低,担心维修成本高。这些担忧,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燃油车。
这就是"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收益。为什么人们对损失更敏感?因为损失带来的痛苦是收益带来的快乐的两倍,这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现。即使新能源汽车有优势,比如使用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但改变习惯、承担不确定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损失"。他们更关注可能失去的,而不是可能得到的。
还有"现状偏好"。即使现状不完美,但至少是熟悉的、可预测的。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很多人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要克服现状偏好,需要看到改变带来的长期收益,但这需要理性思考,而情绪往往会干扰理性。
合理质疑
合理质疑是第三个原因。有些质疑确实有现实基础。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确实存在争议,电池生产、回收、电力来源等环节确实存在问题。电池更换成本、保值率等担忧也有现实基础。冬季续航衰减、充电不便等技术局限确实存在。
这种质疑是理性的,基于事实和逻辑,体现了对潜在问题的担忧和对新技术不确定性的谨慎态度。说实话,这些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情绪因素
情绪因素是第四个原因。早期产品未达预期导致的失望,对质量问题、骗补现象的不满,对技术、环保、经济性的担忧,这些情绪都会影响理性判断。
早期产品体验者,可能对新能源汽车抱有很高期望,但实际使用后发现续航不够、充电不便、质量有问题,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满怀期待地买了车,结果发现续航不够用,充电还要等10小时,那种被欺骗的感觉,真的很难受。这种失望情绪,会让他们对新能源汽车产生负面评价,甚至使用"工业垃圾"这种极端表达。
对质量问题、骗补现象的不满,会产生愤怒情绪。他们可能看到媒体报道的骗补事件,看到低质量产品,感到被欺骗、被伤害。这种愤怒情绪,会让他们对新能源汽车产生敌意,使用更极端的语言表达不满。
对技术、环保、经济性的担忧,会产生焦虑情绪。他们可能担心技术不成熟,担心环保问题,担心经济性,这种不确定性让他们感到焦虑。焦虑情绪会影响理性判断,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负面信息,忽视正面信息。
情绪会影响认知。失望、愤怒、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会让人们放大负面观点,忽视正面信息。负面情绪的记忆更深刻,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早期产品体验者,即使现在技术已经提升,仍然对新能源汽车持负面态度。
还有"情绪传染"。负面情绪在网络传播中会放大。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新能源汽车的不满,可能引发其他人的共鸣,形成情绪共鸣,放大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传染,会让负面观点在网络中快速传播,形成舆论压力。
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最后一个原因。在信息茧房里,人们只接触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算法推荐导致信息同质化。如果你经常看新能源汽车的负面新闻,算法会推荐更多负面新闻,形成信息茧房。你看到的都是负面信息,自然会形成负面观点。
网络传播会放大极端情绪,负面情绪在网络中快速传播。一个自燃事件,可能在网络上引发大量讨论,形成舆论压力。这种舆论压力,会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负面观点,忽视正面信息。
在特定群体中获得认同的需求,会让人们跟随群体观点,强化极端观点。如果你在一个反对新能源汽车的群体中,比如某个汽车论坛、某个微信群,为了获得认同,你可能会强化自己的反对观点,甚至使用更极端的表达,比如"工业垃圾"。
这就是"社会认同理论"。人们有在群体中获得认同的需求。如果你在一个反对新能源汽车的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你可能会强化自己的反对观点,甚至使用更极端的表达。这种群体认同,会让极端观点在群体中传播,形成群体极化。
还有"从众心理"。人们倾向于跟随群体观点。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说新能源汽车不好,你可能会受到影响,也认为新能源汽车不好。这种从众心理,会让负面观点在群体中传播,形成舆论压力。
四、这种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分析了原因,我们再客观看看这种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合理之处
早期产品确实存在问题。2015-2018年期间,部分低质量电动车确实存在问题,力帆330EV等案例是客观事实,早期产品的问题给用户带来真实困扰。
环保质疑有一定依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确实存在争议,电池生产、回收、电力来源等环节确实存在问题,环保效益需要客观评估。
成本担忧有现实基础。电池更换成本、保值率等担忧有现实基础,综合成本可能并不低于燃油车,经济性存在不确定性。
不合理之处
但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有不合理之处。
以偏概全是个问题。将早期问题代表整体,忽视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选择性关注负面信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技术提升很明显,续航、充电、质量等方面都有改善,但观点仍停留在早期认知。
情绪化表达也是个问题。"工业垃圾"这种极端化标签,情绪化表达影响理性讨论,极端观点不利于客观分析。
五、理性思考:如何客观看待新能源汽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新能源汽车呢?
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进步
我们要承认早期产品确实存在问题,承认环保、成本、技术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不回避问题,客观面对。早期产品确实给用户带来困扰,环保问题确实存在争议,成本问题确实需要关注,技术局限确实需要改进。
但也要看到进步。技术提升很明显,主流车型续航已经达到600-800公里,快充10分钟可充至80%,质量也有改善。根据J.D.Power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车购车服务满意度达781分(总分1000分),比传统燃油车高23分,显示出较高的用户满意度。市场渗透率也一直在提升,整体趋势是向好的。
![]()
2015年力帆330EV与2025年主流车型技术对比(续航、充电、快充、质量)
换个角度看,2015年的力帆330EV和2025年的主流车型,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产品了。技术会进步,问题会解决,我们要给技术发展一些时间。
理性分析,避免极端化
要理性分析,避免极端化。不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客观评估,避免情绪化表达。理解不同观点,不偏激,基于事实和逻辑,保持客观中立。
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说到底,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根据使用场景、预算、环保意识等,客观评估优缺点,做出理性决策。
如果你主要在城市通勤,有固定充电桩,预算充足,环保意识强,新能源汽车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经常跑长途,充电不便,预算有限,可能燃油车更适合你。如果你在北方,冬季寒冷,需要考虑续航衰减问题。如果你在南方,充电方便,可能新能源汽车更适合。
不盲从极端观点,不盲从趋势,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不要因为有人说"工业垃圾"就完全否定,也不要因为趋势就盲目跟风。理性分析,客观评估,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结语
"工业垃圾"这种极端观点,背后有认知滞后、利益相关、合理质疑、情绪因素、信息环境等多重原因。理解这些原因,比简单地站队更有价值。
新能源汽车确实存在问题,但也有进步。我们要理性分析,客观看待,既不盲目追捧,也不极端否定。早期产品确实有问题,但技术已经进步;环保确实有争议,但局部优势也是客观存在的;成本确实需要关注,但使用成本低也是事实。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站队。理解早期产品体验者的失望,理解环保质疑者的担忧,理解传统汽车拥护者的保守,理解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只有理解,才能理性讨论,才能客观分析。
根据自身需求,做出理性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被极端观点影响,也不要被趋势绑架,理性分析,客观评估,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