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来没想过,抑郁最先攻击的不是心灵,而是我的身体。
去年3月份,我出现了严重的胃病。
一开始,只是胃部隐隐作痛,后来逐渐演变成难以忍受的绞痛,疼得我整晚整晚睡不着觉。
去医院检查,由于我有过胃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史,医生给我开了止血、抑制胃酸过度分泌、消炎止痛的药物,吃了一个星期,一点儿不见好,精神还更加萎靡了。
![]()
那时候,我以为是药物的副作用,一天到晚总感觉头脑昏昏沉沉的。
特别困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周末连轴睡,每天就醒3、4个小时。
但醒来后,会头疼很久——似乎“睡”对我来说不是休息,“醒来”才是我真正的休息时间。
只是,我实在太困了。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没人干扰,我走路都能睡着。
有时候上班开会,我就像灵魂出窍一样,看着同事们嘴巴一张一合,仿佛和大家所在的世界隔着一层纱。
后来,不仅仅是胃疼,我还出现了头痛、关节痛、甚至呼吸困难的症状。
医生给我做了全方位的检查,胃镜、肠镜、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结果表示,我的身体竟然没有任何异常。
最终,医生当时说出了一个令我非常诧异的建议:“要不,你去精神科看一看?”
我只是身体出了毛病,又没有精神病,为什么要去看精神科啊?
医生非常耐心地跟我解释说:“既然各项数据都没异常,就说明你的疼痛不是身体原因,很可能是心理问题导致的,比如抑郁症,就有可能导致胃疼。”
![]()
可能身体总是诚实的,我当时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遵从医嘱,去看了精神科。
后来,果不其然,我真的患上了抑郁症。
而我身体的疼痛,都是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
上述内容,是一位32岁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一说到“抑郁症”,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情绪低落”、“不开心”、“自杀”等字眼。
只有少数人知道,抑郁症,也会通过身体的状况表达出来。
而这也叫作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
因个人体质的不同,每个人的躯体化反应也会不一样。
![]()
抑郁的身体信号
@小美,女,36岁,抑郁病史2年
抑郁后,我最大的躯体化反应是厌食。
这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
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有些东西,不想吃; 后来时间长了,原本很喜欢吃的东西,也不怎么喜欢了; 随着食欲越来越低,我甚至感觉不到饿;
如果非要硬吞下去,就会反胃,就像有人在强迫自己意愿、非要灌食物进来一样,很恶心……但人要活着,怎么能不吃东西呢?
![]()
@小贤,男,28岁,抑郁病史1年
重度抑郁后,我的记忆力严重下降。
我隐约还记得,以前念书时一直以自己的记忆力为傲。
现在,我经常话说着说着就忘了下一句; 拿起电话,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要打给谁; 在小区散步时,有人主动跟我打招呼,我却一点也不记得曾经在哪儿见过; 看自己以前写得日记、备忘录,就像在偷窥别人的故事,没有一点熟悉感; ……
我经常陷入关于记忆的迷失,毕竟人有过去,才有来路;
有过去,才能堆叠出现在;
有过去,才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
可我什么都没有,我还是我吗?
至于别人口中那些关于我的记忆,不是我;
甚至,他们口中的那个“我”,只让我感到某种恐惧与不安。
我的主治医师告诉我,不论是嗜睡、厌食,或记忆力下降等,抑郁的所有躯体化反应,都跟抑郁情绪一样,在导向某种“生命活力”的丧失。
![]()
身体的痛苦
是心灵的映射
突然想起之前很喜欢的一部美剧——《别对我说谎》。
所有剧情都围绕“如何用面部微表情来识别谎言”展开。
是的,话可以是谎言,大脑也可能会欺骗自己,但身体不会说谎。
不仅仅是面部微表情,身体很多的细纹动态、反应,都透露着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尤其是对抑郁患者而言,更是如此。
![]()
除了病情本身的影响,或抑郁药物的副反应影响,抑郁的躯体化问题往往是身体对情绪的某种代偿。
具体来说,主要有这3点原因:
1、被迫压抑的情绪
介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一样,有些家庭从小就会要求孩子“喜形不于色”,做一个“精明”、“圆滑”的人。
长此以往,他们就变得“习得性压抑”。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被抢走了玩具,明明很委屈,家长却要求孩子“忍一忍”、“让一让”、“懂事一点”。
长大以后,明明被同事、领导甩锅,很生气、很愤怒,但还是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情绪,仿佛孩童时模式一直住在身体里,不肯离开。
情绪是流动的,当它得不到释放,它就会一直在那里,不断地攻击你的内在,攻击身体,用这种“持续存在的方式”告诉你:痛苦还在,我还没有被看见。
如果内在的痛不能唤醒你,就会通过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2、合理化情绪的平衡表现
很长一段时间内,“抑郁症”都被污名化,仿佛一去精神科,就会被千夫所指。
为了不让自己的心理问题被人看不起,很多的抑郁表现就会通过身体问题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合理化自己的“求助”。
这是身体在替你的潜意识表达:“我生病了,所以我才需要看医生”、“我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3、逃避自我承担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中度抑郁症患者,她的情况其实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解决,并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
但是她却非常强硬地要求吃药。而她在吃过抗抑郁药物之后,会有严重的嗜睡反应,也会有头脑迟钝的情况,每当这个时候,她就非常坦然地赖在家里,不去工作,也不去社交。
作为朋友,我们建议她停止用药,她却说自己停药就会不舒服,失眠、头痛。
直到很后来她的情况得以好转她才告诉我们,其实停药对她影响不大,但她就是不想去面对自己的内心,逃避社会。
![]()
![]()
重视身体的反应
走进受伤的内在
总地来说,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拥有它独特的心理功能,它是内在的一种表达:“我不开心了,我很难过,我需要帮助。”
那么,为了更好地回归生活,当一个人遭遇抑郁症躯体化表现时,该如何自救呢?
![]()
主要分3种情况:
1)针对抑郁症病情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进行科学、全面地认识。
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确认自己的躯体化反应是否有明确的生理因素影响,从临床角度,识别、确认是否有某些生理、器质性问题。
2)针对抑郁症药物带来的副反应,需要建立耐受或跟医生沟通。
是药三分毒,尤其是抗抑郁症的精神类药物,大多都会带来一些身体不良反应。
但一般药物副反应影响,是可以通过建立副反应耐受逐渐缓解的——也就是说,你需要给自己一段适应时间。
或者,你可以主动跟医生沟通自己的情况,看是否能通过改善药物剂量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来缓解躯体化反应。
但这有个非常重要的大前提——一定要以生命、健康为第一原则。
3)持续做个人成长的功课,学会从心理根源上改善躯体化问题,将身体的控制权找回来。
怎么把身体的控制权找回来呢?
首先,就是不要让身体被迫去帮助你表达情绪,要尝试自己主动地将情绪表达出来,主动截断、改变旧有的抑郁表达模式。
比如,
从前习惯了讨好和退让的“老好人”,现在你可以尝试勇敢地说“不”;
习惯了隐忍和气待人,偶尔也可以勇敢地对着侵犯你边界的人发脾气;
委屈了,就大声哭出来;
开心了,就勇敢笑出来。
那些真正爱自己的人,总是能发自内心地表达情绪的。
![]()
其次,学会用“行为激活”,来对抗抑郁带来的虚无感。
其次,学会用“行为激活”,来对抗抑郁带来的虚无感。
大部分抑郁的发作诱因都可以归为正强化的不足。
也就是说,当你出现抑郁障碍了,意味着你一定在很多时候,遭遇过不理解、否认、打压等。
所以,不要把对生活的企盼和欲望寄托给外界很重要。毕竟,谁也不能让每个人满意。
学会爱自己,学会不依靠外界的正向反馈活着。
而“行为激活”的目标,就在于重建内在的正强化反馈,从依靠别人给自己爱与肯定,到自己给自己。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生理/生活上的激活。
先让自己的饮食和睡眠变得尽量规律起来,给自己安排一些自我清洁和装扮的时间,让自己看起来更喜欢自己一些。
第二步,娱乐/运动的激活。
给自己安排一些能够让自己快乐、轻松点的运动,比如:听音乐、做手工、散步等等,甚至下楼丢个垃圾也可以。
如果对运动一点都不感兴趣,可以联系咨询师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
![]()
第三步,人际交往与互动的激活。
从最亲密的人际圈子开始,逐步增加与人的互动。
比如:今天跟朋友多待一会,多说些话或参与些群体的运动等。
第四步,学习/工作激活。
时段从5分钟开始,给自己定一些学习或工作量。
逐渐延长5分钟的时长或增加一天5分钟学习/工作的次数。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激活”,你会感觉自己的内在力量不断增强,对身体的掌控感也增强了不少。
身体是最诚实的通道,它会帮你表达痛,也会帮你收获爱。
藉由身心的释放,你可以更好的链接内在,获得新生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成为身体的主人,愿我们都能做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和珂文
来源: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图源:图虫创意、pexels
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5),由知名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分享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倡导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读者产生积极转变。
当抑郁的情绪如阴云笼罩时,正是身体提醒你疗愈自己的信号。
若你已经独自挣扎太久,长时间无法摆脱抑郁困扰,不妨尝试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耐心倾听你的烦恼,用专业与共情接住你的情绪。在安全的空间里,咨询师会引导你打开新的视角,帮助你跳出原有的思维困境,用更灵活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逐渐找回人生的掌控感。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半价咨询优惠,原价400~1000元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元/次。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预约体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