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由上海老知青叶辛老师创作的小说《孽债》搬上了荧屏,当时《孽债》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可说是引发了很大轰动。也是因为这部电视剧的热播,让一对北京知青夫妻如坐针毡,因为他俩的亲生骨肉就被遗弃在了美丽的西双版纳。
永远忘不了1969年的那个夏季,刚过完十七岁生日的于海军(化名)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了北京,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去滚一身泥巴连一颗红心。
火车到达昆明后,他们又换乘汽车继续前行,最终来到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他们一帮北京知青被分派到勐腊农场当了农场工人。和于海军分在一个分场小队的还有他的好同学刘娟(化名),刘娟和于海军是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要好的同学,读初中时,老师和同学们就发现他俩有早恋迹象。
![]()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农场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农场工人居住的是简易的草棚,吃的虽然是食堂,可伙食很差,菜里几乎看不到油花,有时干脆就是菜汤泡饭。看着农场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于海军和刘娟的心情都很低落。好在两个人生活中互相安慰,劳动中互相帮助,艰苦的环境让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靠在了一起。
第二年春天,国家组建成立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勐腊县农场划归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旗下,农场工人成了兵团战士,大家的情绪顿时高涨。特别是来自上海、北京的知青,他们的心情格外好,能成为兵团战士,他们倍感光荣和自豪。
既然是兵团,纪律肯定比农场严明,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就连生产小队也改为了连队。因为当时栽种橡胶树的生产任务艰巨繁重,连队明确规定,不许年轻战士谈恋爱。连队纪律谁也不敢违反,于海军和刘娟的交往也只能半地下进行,有时于海洋想帮助刘娟挖树穴修梯田,他都得找到合适的理由。
这样的兵团生活一直持续到1974年6月份,上级撤销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原有的兵团战士又成了名副其实的农场工人。也是从那时起,于海军和刘娟的地下恋情转为地上,没多久,工友们都知道于海军和刘娟谈恋爱的事情了。渐渐地,年轻的农场工友成双成对的情景也随处可见了。
1976年秋天,刘娟该来的例假没有准时来,她也感觉到了身体的异常变化,于海军就请假陪她到县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刘娟怀孕了。
得到这样的结果虽然在刘娟的意料之中,可刘娟还是很紧张也很难为情,因为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是遭人病垢的。第一时间,刘娟想到了流产。当时因为刘娟有贫血症状,再加上感冒初愈,医院的医生不建议做流产。
从县医院回来,于海军给刘娟买了红糖和麦乳精,还到老工人家中买了鸡蛋,让中医大夫开了补血的草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刘娟的体质明显好了,脸色也红润了。这个时候,刘娟又提出去县医院流产,于海军也没有主意,两人就一起去了县医院。
县医院的妇产科医生检查后说:“月份有点大了,已经不适合流产了,要想做掉孩子,就得做引产手术。”一听引产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于海军坚决不同意做引产,他就劝说刘娟把孩子生下来。
肚子一天天变大,有的工友就猜测刘娟怀孕了,因为刘娟天天和于海军在一起,这个事情是很有可能的。刘娟却否认,她说吃养血的草药可能有副作用,是身体虚胖。于海军的意思是不再隐瞒,也把这事写信告诉双方父母。刘娟说她父母都很传统,要是知道她未婚先孕,肯定饶不了她,她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怀孕的事情。
![]()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农场分场小队副队长的媳妇陈淑蓉跟刘娟关系最好,她就帮刘娟出主意,说她娘家弟弟结婚两三年了还没有孩子,打算抱养一个孩子,希望刘娟去她弟弟家生产,生下孩子直接送给她弟弟抚养。为这事,刘娟和于海军发生了第一次争吵,最终于海军妥协了,他不想看刘娟难过流泪的样子。
1977年初夏,刘娟生下一个男孩,没等出满月,她就回到了生产队,孩子直接留在了陈淑蓉的弟弟家,陈淑蓉给那个孩子起名叫陈思生。有的工友虽然怀疑刘娟怀孕了,可她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从北京回来就正常出工劳动了,那些怀疑她的人也就不好再说别的了。刘娟生孩子送人的事情,分场小队就陈淑蓉一人知道,连陈淑蓉的男人都不知道这事。
一晃就到了1979年春天,就在于海军准备跟刘娟领取结婚证时,农场知青可以返回原籍的消息就如三月春风,很快就吹遍了西双版纳的各个角落,第一时间,农场知青都争先恐后地办理返城手续,生怕日后政策有变。
1979年5月11日,于海军和刘娟把他们准备好制作家具的上好板材和几块梨花木板想办法托运回北京,他俩背着大包小包坐上了去昆明的汽车。离开西双版纳的头一天,于海军和刘娟去陈淑蓉弟弟家看望了孩子,还给孩子留下了三十五块钱。
回到北京安置好工作后,于海军和刘娟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婚后第二年,刘娟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的出生,又勾起了她对遗弃在西双版纳那个孩子的思念和牵挂。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于海军和刘娟渐渐也就淡忘了留在西双版纳的那个孩子。
1995年,叶辛老师编写的电视剧剧本《孽债》搬上了荧屏,首先以沪语版本在上海台播出,不久后就改编成普通话版本在全国热播。
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也揭开了刘娟夫妻俩愈合后的伤疤,那个被遗弃在西双版纳的亲骨肉,成了他夫妻俩放不下的牵挂。
1996年秋天,于海军和刘娟南下西双版纳,踏上了寻亲的征程。阔别十七年的红土地,还是那样亲切和熟悉,几乎没费任何周折,于海军夫妻俩就找到当年副队长的媳妇陈淑蓉,时隔多年再相见,刘娟和陈淑蓉大姐紧紧拥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知道了刘娟夫妻俩突然来到西双版纳的原因,陈淑蓉大姐很为难,她很难受地说:“我弟弟和弟妹一直视那个孩子为亲生,他夫妻俩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刚从高考落榜的痛苦中走出来,正全力备战下一年的高考,这个时候……”
于海军和刘娟没为难陈淑蓉大姐,陈淑蓉大姐带领他俩见了弟弟和弟媳,又带他夫妻俩到县高中见了陈思生一面,刘娟塞给孩子一些钱,啥也没说,他俩就返回了北京。陈淑蓉大姐答应,慢慢做她弟弟和弟妹的工作,争取早一天让他们骨肉相认。
其实,当时把孩子送给陈淑蓉的弟弟抚养时,于海军和刘娟已经作出了承诺,以后不会和孩子相认的,更不会把孩子要回去。这个时候回来找孩子,于海军和刘娟心里也很纠结,也觉得对不住陈淑蓉大姐和她的弟弟弟妹。
第二年秋天,陈淑蓉主动打电话联系了于海军夫妻俩,说陈思生考上了昆明医学院,很快就要到昆明读书去了。为了不打扰孩子,于海军夫妻俩寄给陈淑蓉大姐几百块钱,让她转交给孩子。
陈思生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西双版纳,在景洪医院做了一名医生,两年后就结婚成家了。当时于海军夫妻俩原本想去参加孩子的婚礼,陈淑蓉说还没跟孩子说这事,希望再缓一缓,免得孩子受到伤害。之后陈淑蓉大姐寄给于海军夫妻俩一张陈思生的结婚照,想孩子了,刘娟就会捧着照片看个没完。
直到2021年国庆节,于海军和刘娟再次来到了西双版纳,恰巧陈思生一家去厦门旅游了。当时陈思生的养父母也都来到景洪和养子一起生活了,他们热情接待了于海军夫妻俩,并答应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让他们夫妻俩和亲生骨肉相认。
今年国庆节的前几天,于海军接到陈思生养母的电话,说思生答应和亲生父母相认了,想确定一下在哪里见面。考虑到国庆节期间到北京旅游的人多,刘娟说他们一家去西双版纳,女儿女婿和外孙子一起去。
![]()
嘎洒机场(图片来源网络)
2025年10月2日中午,于海军他们一家五口人刚走到出站口,就看到了早已等候在出站口外面的陈思生和一个漂亮的姑娘,那个姑娘就是陈思生的女儿。
没有人介绍,刘娟一眼就认出了陈思生,陈思生也知道走在最前面的就是她的亲生母亲,他上前两步,伸手搀扶住了刘娟的胳膊,刘娟一下子抱住了陈思生,母子俩哭成了一团。
等情绪稳定了,陈思生哽咽着说,他养父母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没来机场迎接,他媳妇在家和养父母一起准备午饭,也没来机场。
一辆七座商务车正好坐下于海军他们五个人,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了陈思生的家,车还没停下,陈思生的媳妇和养父母就迎了出来,于海军夫妻俩终于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相认。
吃午饭的时候,陈思生的养母红着眼眶对陈思生说:“思生,当年你的亲生父母不是遗弃你,是我们领养了你,你父母回北京时,还把衣兜里仅有的三十五块钱塞给了你。你高考落榜那年,他们就来找你了,为了不影响你复习功课,你父母没打扰你,只是让你姑姑领着去县城看了你一眼,那时你应该就猜到他们是你的亲生父母了。孩子,这么多年了,快叫一声爸爸妈妈吧……”
陈思生擦掉脸上的泪水,扑通一声跪在于海军和刘娟面前,哽咽着喊道:“妈!爸!”于海军和刘娟赶忙搀起跪在地上的儿子,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第二天,陈思生驾车拉着于海军一家去了勐腊农场,看望了几位老工友。陈淑蓉大姐和她男人都不在了了,陈思生就带着他父母来到了他大姑和姑父的墓地,于海军和刘娟夫妻俩深深鞠了三个躬。
在西双版纳待了四天,为了不耽误儿子和女儿的工作,于海军一家就返回了北京。分别时,陈思生拉着他母亲的手说:“妈,今年春节,我们回家过年。”
这次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团聚的场面温馨又温暖,温暖了美丽的西双版纳,也温暖了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
图片来自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情感生活经历,刘娟大姐再次泪流满面,她说思念亲生儿子的时候,就像拿刀子剜心,一家人团聚的时光,就像晚秋暖阳,温暖又幸福。于海军老师也很愧疚地说,从此以后,一家人再也不分离!
作者:草根作家(朱成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