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你以为“印钞”是国家的事,结果一群00后在出租屋里用家用打印机干起了央行的活。北京警方一出手,抓了15个全是00后的造假团伙,甚至还有未成年人。更离谱的是,他们靠着网上买的模板、境外软件的教程,真的印出了两百多万的假币。墨香四溢的,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彻头彻尾的犯罪现场。
![]()
民警冲进去的时候,打印机还在嗡嗡作响,一张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吐出来,那画面比任何警匪片都讽刺。曾经的00后,是短视频里的“新希望”,是互联网创业的主角。如今,这群人却用网络学造假,用虚拟币卖假钱,把青春和智商一起烧成灰。
他们甚至自创“流水线”:先网上学教程,再分批买设备,找偏远小院偷偷打印。做完假币还要“二次加工”——做旧、压纹、抠角。仿佛在打造什么“高端手工艺品”,结果全是违法的拙劣模仿。更可怕的是,他们不仅卖假币,还教别人怎么造,从“造币工”变成了“犯罪讲师”。如果不是警方连夜收网,这些假币也许早已流进了菜市场、奶茶店、地铁口摊位,流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为什么是00后?为什么是一群刚刚成年、甚至还没成年的年轻人?这才是这起案件最刺眼的部分。
有人说,这是“好奇心害了他们”;也有人说,是“无业青年没出路”。但说白了,他们的“出路”不是没有,而是懒得走正路。靠打印机造钱,比打工快,比创业省心,比炒币稳当——他们以为自己找到“发财捷径”,其实走上了最快的毁灭通道。
他们不笨,相反,他们太懂“数字世界”的玩法了。用境外软件联络、用虚拟币结算,甚至懂得“化整为零”地买设备。那股子“精明”,放在正路上早能干出一番事业。可惜,他们选了歪门邪道,以为在虚拟世界能躲过现实的法律。他们忘了,虚拟币再匿名,警察也能溯源;打印机再隐蔽,墨香也掩不住罪证。
![]()
更让人心凉的,是他们的下游。假币印出来,总要流向市场。这些人竟然伪装成卖菜的老实人,专挑老人下手。用“破角换钱”的老把戏,几秒钟就把真币换成假币。老人看似“捡了便宜”,其实被轻轻一撕,就撕掉了几百块。还有奶茶店、小超市这些“年轻化场景”。假币贩子算得精:店员忙,验钞机少,赶时间的买卖最容易糊弄。就这样,一杯奶茶的钱,换成了一张假钞。看似只是几块钱的事,可背后,是整个社会信任体系被啃掉的一角。
造假币的,不只是违法,更是往社会的根基上捅刀子。钱是交易的信任符号,而他们把信任撕碎,拿来卖钱。印假币的,不只是犯罪,更是对规则的嘲弄。最讽刺的是,他们居然还敢在网上炫耀“造钱技术”,传授他人。从印钞贩子变成“导师”,从诈骗犯变成“知识付费博主”。他们的逻辑荒唐到极致:既然真币难赚,就“造”个假的;既然违法能赚钱,那就“教”别人违法。
这群00后,不是被时代抛弃,而是自己把底线掐断。他们生在信息最透明的年代,结果却活成了“暗网版的自毁实验”。虚拟币、境外软件、社交群,他们自以为能逃出法网,却忘了——网络从来不是真空。
其实,这个案件暴露的不只是青少年的迷失,还有整个社会的教育缺口。我们教会了孩子如何操作App,却没教会他们什么是边界;我们让他们熟悉“赚钱思维”,却没人告诉他们“挣钱不是抢钱”。当“暴富”成为互联网的热词,造假币这件事,也不过是某种“极端化的投机”。他们追求的不是钱,而是“轻松赚钱”的幻觉。可现实告诉他们:哪有什么轻松的暴富?所有的“轻松”,最后都得拿自由偿还。
![]()
律师说,这群人可能涉及伪造货币罪、销售假币罪、传授犯罪方法罪,数罪并罚,刑期可想而知。未成年的,还可能进专门矫治教育。那些打印机、模板、虚拟币,不再是工具,而成了证物。那一张张“百元假钞”,成了他们青春最讽刺的纪念品。
可悲的是,这事不会是最后一桩。今天是打印机,明天也许是AI换脸、虚拟资产诈骗、跨境电诈。技术越先进,犯罪门槛越低。而没有底线的人,会永远在找新的“捷径”。或许,这起案件该让更多人清醒:不是每一个懂网络的年轻人都能掌握未来,有些人只是被网络反噬。虚拟币不是护身符,打印机不是造福机,智商和技术,一旦离开法律,就会变成毁灭自己的刀。
社会该警醒,家庭该警醒,教育更该警醒。别再让年轻人把“聪明”用在犯罪上。别再让“赚钱”成为一切的唯一意义。那些在打印机前忙碌的00后,也许本该在做设计图、写代码、剪视频,而不是在墨水味里制造幻觉。钱不是万能的,但造假一定是万劫不复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