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得不说,印度最近几年可谓是野心勃勃,值得一提的是 ,莫迪在领导政府之后,扬言印度打算在2030年成为全世界无人机领域的领头人。
然而,如今距离2030年越来越近,印度的无人机发展进度却像乌龟爬行一般,不仅如此,甚至还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不禁让人好奇,印度是否能在2020年完成目标。
最让人没想到的是,印度在此时竟然指控中国企业抄袭了他们的技术,并且还将抄袭之后的产品卖到了印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国真的抄袭印度了吗?
![]()
2030年成为全球无人机制造中心
印度要在2030年成为全球无人机制造中心的宏伟蓝图,已经描绘了数年,这个由总理莫迪自2021年起亲自推动的梦想,听上去光芒万丈,然而,一场看似寻常的专利侵权指控,却意外地撕开了这层华丽外衣的一道口子。
一家名为Zuppa的印度本土公司,在去年11月向外贸总局提交了一份投诉,直指两家中国企业抄袭其核心技术,这本该是本土创新力量奋起反击的号角,但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
这声控诉非但没能成为印度技术自立的勋章,反而像一面棱镜,清晰地折射出其产业雄心背后那无法掩饰的脆弱与依赖,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纠纷,它关乎政策、市场、安全与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真实底色。
自2021年以来,新德里为无人机产业的崛起可谓是操碎了心,从总理莫迪的亲自站台,到描绘出市场规模将从10亿美元飙升至230亿美元的诱人前景,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打得又快又密。
![]()
2021年的新规几乎为无人机商业飞行扫清了所有障碍,大方地将全国90%的空域划为“绿区”,允许无人机在400英尺以下自由翱翔,紧接着,研发基金、补贴计划轮番上阵。
到了2022年,一笔高达1.2亿卢比的生产激励计划(PLI)更是被迅速批准,意图用真金白银催熟一个强大的本土产业链。
![]()
然而,政策的热浪似乎并没有完全传递到产业的土壤里,印度的无人机产业,看起来更像是一片由270多家初创公司组成的“灌木丛”,而非枝繁叶茂的“热带雨林”,这些公司普遍规模不大,各自为战,远远没有形成能够自给自足的完整生态。
问题出在哪,早在2023年的印度航展上,业内人士的抱怨就已此起彼伏,技术底子薄、企业不愿投入真金白银搞研发,是普遍的痛点。
![]()
政府的激励措施虽好,但对于一个连基础材料都可能短缺的行业来说,显得有些遥远,就像印度媒体《德干先驱报》早早发出的提醒,通往2030目标的道路,注定漫长且崎岖。
这场风暴的中心,是钦奈的一家公司,Zuppa,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企业,起初专攻导航系统,后来才转型进入无人机控制领域,他们手中握着一件自认为的“利器”,一项名为“实时分布式并行控制计算系统”的专利,为了这件利器,Zuppa付出了整整九年的时间。
![]()
从2015年提交申请,直到2024年4月才最终获得批准,这项技术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无人机自动驾驶的稳定性和多任务处理能力,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本土创新结晶,Zuppa的市场营销也处处强调“完全印度组装”,试图在爱国情绪中占据一席之地。
去年11月27日,Zuppa正式亮出了这把长矛,将矛头对准了来自中国上海的JIYIRobot和另一家名为CUAV的公司,指控很明确,这两家中国企业的自动驾驶仪产品,在核心逻辑架构上抄袭了Zuppa的专利,在Zuppa的叙事里,这是一个本土创新者对抗海外模仿者的悲壮故事。
![]()
然而,这记重拳打出去后,市场的回响却十分微弱,甚至夹杂着质疑,外界很快发现,Zuppa除了专利名称,并未提供更多凿实的证据,更尴尬的是,有人在看过其官网产品后,毫不客气地评价其设计简陋,如同“拼装玩具”,这让它“创新领导者”的形象大打折扣。
冰冷的现实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无论这场专利官司输赢如何,都无法改变一个冰冷的现实,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在印度制造的无人机中,有将近40%的部件,包括核心的控制器和传感器,都依赖从中国进口,这副无形的“中国供应链”枷锁,早已将整个印度产业牢牢捆绑。
![]()
Zuppa试图用法律武器保卫市场,但讽刺的是,在发起投诉后,它自身的本土市场份额据说仍在不断下滑。
事实证明,单一的专利长矛,根本无法撼动这个根深蒂固、由市场和成本决定的供应链格局,有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更像是一场因自身发展迟缓而发起的“碰瓷”,意在污名化和拖延中国竞争对手的脚步。
![]()
当商业竞争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问题的性质就变得更加严峻。
早在2023年8月,印度政府就出于安全考量,下达了一项严厉禁令,禁止军用无人机使用任何中国制造的部件,这个决策的背后,是深深的战略焦虑。
![]()
这种焦虑在2024年8月23日被彻底点燃,当天,巴基斯坦方面声称成功劫持了一架属于印度陆军的无人机,传闻四起,最终矛头直指该无人机上使用的中国技术存在安全后门。
军方的内部调查更是令人心惊,结果显示,陆军装备的大部分无人机中,确实含有来自中国的、存在潜在攻击风险的零件,Zuppa的创始人赛·帕塔比拉姆(SaiPattabiram)也曾多次向国防部等机构疾呼,警告使用外国部件的巨大风险。
![]()
禁令出台了,安全警报也拉响了,可现实却朝着一个荒诞的方向滑去,“本土制造”非但没有真正实现,反而催生出一种危险的幻象。
今年2月,一桩丑闻彻底戳破了这层窗户纸,一份高达400架国防无人机的采购合同被政府紧急取消,原因令人啼笑皆非,中标的印度本土公司,竟然只是将进口的中国部件进行简单组装,然后堂而皇之地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以此骗取政府的高额补贴。
![]()
这种“贴牌”行为,让所谓的“本土化”成了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禁令不仅没能斩断对中国的依赖,反而将公开的供应链逼入了地下,催生出一个庞大的灰色市场,大量中国部件通过第三方国家迂回转手,最终还是流进了印度的生产线,监管难度不增反减。
从政府的宏大叙事,到企业的挣扎与投机,再到国家安全的现实隐患,印度无人机产业的困局已经形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闭环。
![]()
Zuppa公司的专利纠纷,不过是这个巨大困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缩影,它清晰地表明,政策的雄心与产业的骨感现实严重脱节。
技术自主的渴望,与对外部供应链的深度依赖形成了尖锐矛盾,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求,又在产业的投机取巧面前屡屡碰壁,最终,印度无人机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沦为了中国产业链的延伸和组装车间。
![]()
笔者观点
如果不能正视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缺陷,不能脚踏实地地去补齐技术、人才和产业链的短板,那么,那个要在2030年成为“全球无人机中心”的梦想,恐怕真的只会是一个遥远的梦。
信息来源:
1、印军用无人机将禁用中国零部件?专家:印方所谓安全漏洞只是借口 海外网 2023-08-09
2、印度禁止进口无人机,外媒称担心中国无人机传递敏感数据 观察者网 2022-02-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