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岁以后,身边总有人感慨:“你看老李头,头发还黑着呢,精神头也好,活得肯定长。”这种说法,在街头巷尾流传很广,听起来也挺有道理。
![]()
可真到了医生这儿,咱得把这事掰开了说。头发黑白,到底能不能看出一个人身体好不好、寿命长不长?
先说结论:白发多少,确实和身体健康有些关联,但绝不是“白发少=活得久”的简单等式。医学不是算命,看头发不能算寿命,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它背后的信号。
它有时候像是个“健康报警器”,不是告诉你你能活多久,而是提醒你——身体某处,可能已经开始“漏电”。
白头发是怎么来的?不是因为你烦恼多,也不是因为“操心孩子”,而是毛囊里的黑色素细胞慢慢不干活了。
![]()
正常人每根头发都有“色素工厂”,叫做黑色素细胞,它们靠一种叫酪氨酸酶的东西运转。但随着年龄增长、自由基堆积、微量元素缺乏、精神压力大,这些细胞会“罢工”甚至“退休”,于是头发就白了。
这不是简单的“老了”,而是身体在释放疲惫的信号。研究显示,过早出现白发的人,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升高。
2021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一项观察研究发现,提早出现白发的人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血压偏高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人群。换句话说,白发多的人,跟“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这些慢性病的关系更亲密。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60岁了,头发还乌黑亮丽?这事儿是不是说明他们器官年轻、身体更耐用?有时候是,有时候还真不是。
![]()
有一类人,叫做“局部黑发型”。他们可能肝肾功能好,微量元素不缺,遗传条件优越,确实是“内里健康”的代表。但也有些人,是靠染发撑场面,甚至出现“毛囊黑素细胞癌”早期,反倒头发变黑了。
不能光看颜色,更要看背后有没有规律可循——你是不是头发变黑了,但精神状态却越来越差?那你该查的不是染发剂配方,而是去医院查查肝功能。
白发数量和寿命长短之间的关系,没有直接因果,但有一定“伴随性”。白发多的,可能有慢性炎症、氧化压力大、营养代谢问题。而这些问题,跟心血管病、中风、阿尔茨海默症,全都脱不了干系。
![]()
2019年《临床皮肤医学》期刊有一项针对亚洲中老年人群的研究指出,早发性白发的人群中,冠心病的检出率比对照组高出了23%。这说明什么?说明毛囊是个“哨兵”,它提前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些系统正在加速老化。
但反过来说,也不能看到白发就慌得不行。有些人白发多,但生活习惯好、情绪稳定、运动规律,照样活得长、活得好。头发颜色不是“判决书”,而是“提示卡”。关键看你拿到提示卡之后,是忽视它,还是去查查背后那本“身体账本”。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你60岁了,白头发比同龄人少,是不是值得开心一下?可以,但别高兴太早。你得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
第一,你的白发少,是自然现象,还是染发、吃保健品的结果?现在有些中老年人迷上“返黑产品”,结果吃出激素紊乱、肝肾负担加重。医学上从来不提倡“为了黑发而黑发”,真正的健康,是从内而外的稳定,而不是头皮上涂出来的光鲜。
第二,你的白发少,是不是伴随着其他健康的表现?比如精力充沛、睡眠良好、血压平稳、血糖正常,这些比头发颜色更值钱。如果你头发黑得发亮,但每天心慌气短、三天两头跑医院,那就是“虚火旺”,不是“底盘稳”。
第三,你的生活方式,是否配得上这头黑发?有些人基因好,头发黑,但每天熬夜、抽烟、喝酒、不运动,等于把一副好牌打个稀烂。这种身体表面“年轻”,里面却早已“破旧”。
![]()
从医生的角度出发,白发是“生理老化”的一部分,但“病理性白发”才值得警惕。尤其是——
•白发集中出现于某一区域,尤其是前额、鬓角,伴随脱发,可能提示甲状腺功能异常。
•白发伴随头皮瘙痒、油脂增多,考虑脂溢性皮炎或营养不良。
•白发伴随指甲发脆、舌苔变化,可能是维生素B12、铁或锌缺乏,建议查微量元素。
这些都不是“岁月痕迹”,而是“身体求救”的方式。
![]()
那该怎么办?不是去黑发馆过夜,而是从根本上做调整。比如补充铜、铁、锌、B族维生素,有研究指出,这些营养元素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再比如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减少自由基对毛囊的破坏。这些方法,虽然慢,但靠得住。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情绪管理,远比你想的更影响头发颜色。2020年《细胞》杂志刊登过一项实验,研究人员发现,长期应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黑色素干细胞永久性枯竭。翻译成人话就是——你长期焦虑、愤怒、恐惧,头发会提前白,而这类白发,是不可逆的。
所以有时候,不是你身体老了,而是你情绪先垮了。比起纠结“黑发代表年轻”,更该在意的是:你有没有在吃饭时笑一笑,睡前放松一下,别让压力把你从内到外推向“加速老化”。
![]()
人到晚年,最怕的不是白发,而是“假装年轻”。有一头黑发,但每天靠药物撑着精气神,那是负担;有一头白发,但每天早起散步、心态平和,那是福气。
别再拿头发当“寿命的晴雨表”。寿命长不长,不是看你有多少白发,而是看你有没有认真对待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白发,是你和身体之间的“对话记录”,它不决定你能活多久,却可能提醒你哪里该修修了。
60岁以后,如果你白发少,恭喜你,可能是先天底子好;但请你别拿它当“护身符”。真正能延长寿命的,不是头发的颜色,而是你对健康的态度。
有一天,即便你满头银丝,只要走路有劲、眼里有光、心里有爱,那才是真正的“长寿相”。
![]()
参考文献: 1.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第40卷第3期:“老年人白发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2. 《临床皮肤医学》,2019年第35卷第6期:“早发性白发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分析” 3. 《细胞》,2020年第181卷第7期:“应激引起的黑色素干细胞耗竭机制研究”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