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学春秋假制度,在家长和学生群体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按照规定,从2025年秋季起,中小学(幼儿园)试行春秋假,每年春假在4月清明节前后,秋假在11月中旬,各3天,且与法定节假日、周末巧妙连休 。此消息一出,不少家长和学生满心欢喜,憧憬着在春秋两季的好时光里,来一场惬意的出游或舒心的休憩。
![]()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但,一个关键细节却被部分人误读——春秋假重点在义务教育及以下学段推行,虽说鼓励高中学校结合实际试行春秋假或秋假制度,可这并不意味着高中一定会放假。这一误解,就像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在高中家长和学生中激起层层讨论。
从教育的阶段性差异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在轻松、多元的环境中全面成长。春秋假为他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参与社会实践的好时机,契合“双减”政策下减轻学业负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小学生可以在春假走进田野,观察万物复苏,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初中生能利用秋假开展研学活动,拓宽知识面,锻炼综合能力。
反观高中阶段,学业压力与升学任务显著不同。高中课程难度加深,知识体系更为复杂,高考的压力如影随形。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更是进入了紧张的冲刺备考阶段,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珍贵。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推行春秋假,学校和家长难免有所顾虑。多数学霸们都认为,时间对他们来说就是分数,每一次模拟考成绩的提升都依赖于日复一日的积累,假期多了,学习时间就少了。
当然,鼓励高中结合实际试行春秋假,也并非毫无意义。一些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安排灵活的高中,可以利用秋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大赛、学科竞赛集训等,将假期转化为提升综合素养的契机。部分学校还能组织学生到高校实验室参观,提前感受学术氛围,明确未来专业方向。
这次四川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是一次大胆且极具前瞻性的教育改革尝试。它提醒着我们,教育需因材施教,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需求与发展节奏。在期待教育政策不断优化、为学生创造更好成长环境的同时,高中学生和家长们也需理性看待春秋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最适合高中学习与生活的平衡之道,在学业的赛道上稳步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