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嘉豪
贵州榕江,洪水退去后的村庄,我们在现场;村超重启,一片欢声笑语,我们在现场;一只卤鹅带火一座城市,我们同样在现场。
记者的“在现场”,从来不只是物理距离的抵达,更是心灵的同频共振。
![]()
2025年1月21日,记者喻言采访重庆两会。
1月,小林妈妈摆摊卖烧烤救儿子的故事感动全国网友,封面新闻是全国首家面对面专访她的主流媒体,随后持续推出报道。
4月,“卤鹅哥”林江追“甲亢哥”的故事刷屏全网。我们往返于重庆和荣昌,记录一只卤鹅给荣昌带来了巨变,一点一点去挖掘人与城市的故事。
6月,洪灾席卷贵州榕江,我们抵达现场,驻守灾区现场三天,记录灾区的第一现场和动人故事。
![]()
2025年6月26日,记者马嘉豪赴贵州榕江采访洪灾。
![]()
2025年6月28日,记者李茂佳在贵州榕江对当地洪灾进行报道。
7月,当洪水退去,“村超”重启,我们再次回到榕江。还是那片土地,“村超”的声浪正席卷每一个角落。我们又看到了榕江人民的乐观与坚韧,那是生命的赞歌,是对生活的热爱。这份从废墟里生长出来的生机,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生活的韧性。
![]()
2025年7月26日,记者马嘉豪到榕江,报道“村超”重启。
8月,一名自称外籍院士的苏文遭质疑事件发生时,我们感受到了舆论的力量与责任。我们深入调查,多方求证,只为还原真相。
重庆菜园坝火车站爆破现场、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重庆东站通车……我们立足重庆,放眼全国,始终在现场。
11月8日,记者节,回望这一年风雨兼程,我们愈发懂得“在现场”这三个字的分量。它是在灾区现场,没有信号与电源的坚持;是质疑声中,为厘清一个细节反复核实的执拗;是截稿压力下,依然要坚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职业本能。
新闻会过期,但现场永远鲜活。当洪灾报道引发八方支援,当“村超”故事激励更多乡村,当学术监督推动行业自省——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记者的使命就是做时代的“锚”,用真实的记录连接孤岛,用理性的声音穿透迷雾。
脚下的泥土,眼中的光芒,笔下的真相——这就是我们始终“在现场”的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