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的一则消息,再次揭露了德国政府的真实面目,这个曾长期以自由贸易旗手自居的国家,如今却试图对华“下黑手”。
![]()
德国新总理默茨刚上任就对中国钢材抡起关税大棒。讽刺的是,这位老兄在野时曾猛批欧盟对华加税,如今却在《金融时报》上公开喊话说要提高进口关税。更扎心的是,英国媒体扒出真相:压垮德国钢铁业的真凶是美国50%的高关税,不是中国。默茨不去找华盛顿理论,反而把枪口对准北京,这波操作让德国企业心里打鼓。
默茨在野时,把捍卫自由贸易当政治招牌,反对欧盟对华电动车加税说得头头是道。现如今坐在总理位置上,突然改口说德国必须守护本土市场。英媒毫不客气点破:这和他之前的立场比,转了整整180度。
![]()
德国钢铁业的困境,源头是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商品加征的高关税,其中钢材被重锤50%。美国市场一关,全球钢材涌向欧洲,价格被砸穿。默茨不找始作俑者美国掰扯,反而拿中国开刀,理由是"保护本土制造商"。这种选择性失明,暴露的不是经济理性,是政治算计。
德国官员还嘴硬,说加税带来的成本上涨"可控"。但德国汽车、机械制造业高度依赖钢材零部件,成本一推高,竞争力就得打折。德国经济已停滞三年,支柱产业本就被美国关税和中国竞争两头挤压,再这么搞,无异于自断后路。
![]()
默克尔执政十六年,跑中国十五次,把中德经贸搞成欧洲标杆。她深谙德国命脉系于全球化,在中美之间拿捏平衡,给德国企业争取最大空间。那时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引擎,中国市场的红利吃得满嘴流油。
默茨接班,时机太坏。俄乌冲突激化欧洲安全焦虑,美国趁机强化跨大西洋联盟,推价值观外交。欧盟口喊战略自主,行动上却越来越依赖华盛顿。芯片、半导体、供应链政策,基本和美国保持同步。德国新政府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默克尔式的战略定力。
![]()
德国在野党时期可以空谈原则,执政后必须面对现实。美国是盟友,中国是伙伴。盟友施压,伙伴让利。默茨选择牺牲伙伴讨好盟友,因为短期政治压力比长期经济账更紧迫。拜登时期培养的欧洲对华敌意,被特朗普的关税战放大,德国成了夹心饼干。
默茨支持欧盟提高钢铁进口关税,还提出对"碳排放不达标"国家商品加税。这招看似高明,借欧盟政策为自己背书,实则把德国单边保护包装成欧盟集体行动。但保护主义这剂药,治不了德国钢铁业的病。
![]()
中国钢材企业早有准备。一边加速市场多元化,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一边猛攻高端钢材研发,突破技术壁垒。欧盟加税,短期内可能减少部分出口,但长期看,德国汽车制造业成本上涨,竞争力削弱,最终伤害的是德国自己。
更讽刺的是,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车企需要中国市场,法国想保护本土产业,东欧国家听美国指挥。一个声音都发不出来。中国保持战略定力,对符合条件的出口给予豁免,展现负责任态度。这种反差,让欧盟的"战略自主"口号显得苍白无力。
![]()
对普通出口企业,德国关税意味着订单流失、利润下滑。但中国产业链韧性十足,市场多元化布局早见成效。宁波、青岛的钢材厂老板说,欧洲市场占比已降到三成以下,新兴市场补得上。这不是无奈,是主动调整。
对国家战略,德国的摇摆揭示一个真相: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越开放,欧盟越封闭,这种反差恰恰是中国分化美欧联盟的缝隙。中欧经济脱钩不符合欧洲利益,但政治正确迫使欧洲走向悬崖。
![]()
德国消费者最终会为关税买单。汽车涨价,机械涨价,通胀压力加剧。中国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成本优势变成质量优势。此消彼长,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保护中衰退,中国制造业在开放中崛起。默茨的短视,客观上帮中国加速了市场多元化和产业升级。
默茨的180度转向,是德国在中美夹缝中的投机选择。它既想保留中国市场红利,又害怕美国安全承诺失效。结果两头不讨好,得罪了伙伴,也没换来盟友的尊重。欧盟的"战略自主"在关税大棒下沦为笑柄。
![]()
中国给了台阶,欧盟偏要拆梯子。这种拧巴状态,恰恰给了中国精准反制的空间。真正的考验是,欧盟能否在利益与立场之间做出一次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的B计划已经成熟。"一带一路"、RCEP、金砖扩容,朋友圈在扩大。德国不是唯一选项,只是曾经的好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