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不懂的诗才是高级诗。”这像极了美食家宣称“越难吃的菜越有深度”——
难道我们的味蕾和心灵,都要为“看不懂”而羞愧吗?
当诗歌变成密码本,我们该怀疑文字还是怀疑自己?
这种说法引发了众多人的思考,不禁让人想问,说出这样观点的人,真的懂诗吗?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晦涩派的辩护词:神秘感即高级感?复杂=深刻?
从某种角度来看,那些晦涩难懂的诗,往往蕴含着创作者独特的思想与情感。现代主义诗歌中,许多作品运用了复杂的象征、隐喻和跳跃的意象。
例如艾略特的《荒原》,它的语言和意象极为复杂,涉及到神话、宗教、历史等多个领域。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初读时可能如坠云雾,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性,让诗歌具有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心境下阅读,都可能有新的感悟。创作者或许是希望通过这种隐晦的表达,来传达那些难以用直白语言描述的微妙情感和深刻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认为“读不懂的诗才是好诗”的人,可能是看到了诗歌背后隐藏的深度和丰富性,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表面文字的精神探索。
![]()
朴素派的反击:诗歌本是心碰心,诗歌的出身很朴素:
但换个角度思考,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本质是用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如果一首诗让人完全读不懂,那么它的表达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诗歌诞生于民间,最初就是人们用来抒发喜怒哀乐的载体,像古代的乐府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理解其中的情感。
例如《木兰诗》,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流传千古。
如果诗歌一味地追求晦涩难懂,而忽略了与读者的沟通,那么它就可能变成创作者自我陶醉的产物。
说“读不懂的诗才是好诗”的人,也许是陷入了一种对“高深”的盲目追求,而忘记了诗歌最基本的使命。
![]()
好诗的金线在哪里?
评价一首诗的好坏,不能仅仅以是否读得懂为标准。一首好诗,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门槛与深度的平衡。它可以是情感的强烈冲击,也可以是语言的优美韵律;
好诗像半透明的纱:朦胧但看得见轮廓(如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烂晦涩像水泥墙:撞上去只留一鼻子灰。
技术为情感服务。可以是对生活的细腻描绘,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用意象如做菜放盐:海子“麦地”让人闻到土腥味,这是高手;
堆砌意象如撒味精:“量子纠缠的玫瑰在黑洞绽放”,这是故弄玄虚。
时间是最狠的评委。有些诗虽然通俗易懂,但却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汪国真的直白诗几十年还有人抄,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某些晦涩诗获奖即封存,像烟花砰一声后再无回声,只是堆砌了华丽的辞藻,缺乏真正的内涵。
![]()
警惕“皇帝的新诗”
当评论家们对着空无一物的诗句夸赞:“这里留白充满后现代解构!”你要小心,这像极了一群人对着裸奔的皇帝鼓掌:“这新衣的剪裁多么大胆!”
在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流派和风格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欣赏诗歌。
对于那些读不懂的诗,我们可以尝试去解读,挖掘其中的深意;对于那些通俗易懂的诗,我们也不能轻视,要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智慧。
说“读不懂的诗才是好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和绝对。真正懂诗的人,应该能够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读得懂”或“读不懂”来评判一首诗的好坏。
那些说出“读不懂的诗才是好诗”的人,也许只是看到了诗歌的一个侧面,而真正的诗歌鉴赏,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跨越语言的障碍,探寻诗歌背后的灵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