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回复"摘要"
立即领取2025欧洲介入心脏病学大会近400份摘要合集+2025 ESC摘要Excel
注:本文共计8800字,预计阅读时间22分钟。
内窥镜技术,作为现代医学深入人体内部、实现精准“可视化”诊疗,在过去数十年间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进步。然而,在这道光芒背后,一个长期存在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由传统复用式内窥镜因其精密复杂结构而导致的清洗消毒不彻底,所引发的交叉感染风险,成为了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根本性痛点。
在这一深刻的安全挑战背景下,一次性内窥镜应运而生。它通过“一人一镜、用后即抛”的模式,完美规避了所有与清洗、消毒、灭菌相关的复杂流程和不确定性,为患者安全提供了终极保障。
得益于CMOS图像传感技术(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飞速成熟和全球对医疗安全法规的日益严苛的驱动,一次性内窥镜正从一个边缘化的补充选项,迅速成长为一个蓄势待发的巨大市场。它不仅在重塑传统的市场格局,更在催生全新的临床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本文将基于医药魔方NextDevice®医疗器械数据库与行业实践,深度剖析中国一次性内窥镜的迭代逻辑与市场前景,供读者参考。
一、产品概览![]()
一次性内窥镜的诞生,其根本目的在于直面并根除传统复用式内窥镜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暴露出的行业顽疾——即由其固有设计缺陷所导致的、难以避免的交叉感染风险。
复用式内窥镜的精密构造仿若一把双刃剑,其镜体远端包含的多个狭长开放通道,在赋予其强大诊疗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了微生物、分泌物和血液等污染物的“藏身之所”,使得彻底的清洗消毒几乎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一致命缺陷并非危言耸听,自2015年以来,美国FDA已多次通报由复用式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和泌尿镜等引发的严重交叉感染事故,为全球医疗安全频频敲响警钟。
表1:FDA多次通报重复性内窥镜感染事故
![]()
正是在这一严峻的现实背景下,一次性内窥镜作为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它凭借“一人一镜、用后即抛”的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清洗-消毒-灭菌”的传统路径,彻底规避了因设备结构、操作流程或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一切污染不确定性。通过构建一道物理上的终极防线,它彻底切断了病原体在患者间的传播途径,为杜绝医源性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了釜底抽薪式的解决方案。
凭借这种在感染控制、操作效率与成本可控性上的绝对优势,一次性内窥镜迅速渗透至泌尿外科、呼吸科、消化科、妇科等多个临床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表2:一次性内窥镜临床运用场景
![]()
相较于重复性内窥镜,一次性内窥镜的核心价值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维度:
从源头根除交叉感染风险
首先,也是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从源头上根除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这是传统复用式内窥镜难以逾越的鸿沟。复用式内窥镜因其精密复杂的结构,天然成为了藏污纳垢的温床。其内部狭长的工作通道(用于输送水、气及通过治疗器械)极易残留血液、粘液等生物碎屑;而按钮、阀门及尖端弯曲部的众多缝隙死角,常规清洗手段更是难以触及。
更为棘手的是,一旦初次清洗不彻底,残留的微生物便会分泌多糖基质,形成一层对消毒剂具有极强抵抗力的顽固生物膜,如同细菌的“保护伞”,使得后续的消毒灭菌流程几乎无效。与此同时,内窥镜的清洗流程本身也极其繁琐复杂,涵盖了预清洗、测漏、手工刷洗、高级别消毒等超过100个独立步骤,高度依赖人工,极易因流程疏忽或人为失误而功亏一篑。美国FDA的调查早已证实,即使医院严格遵守制造商指南,设计复杂的内窥镜仍有相当高的比例存在微生物污染[4]。
而一次性内窥镜的出现,则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为每位患者提供全新的无菌设备,彻底绕开了这一无解的难题。它从物理上杜绝了因设备复用而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这是其最核心的临床优势。研究显示,使用一次性支气管镜可以降低支气管检查1.71%-4.07%的术后感染率[5]。
提升运营效率与拓宽服务可及性
在解决了最令人担忧的安全底线问题之后,一次性内窥镜在提升医院运营效率与拓宽诊疗服务可及性方面的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传统内窥镜平均长达76分钟的人工洗消流程,不仅耗时耗力,更严重制约了设备的周转效率。此外,反复的化学浸泡和物理清洗还会对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耗,加速老化,影响临床性能。
一次性内窥镜则彻底将医疗机构从这套繁琐的流程中解放出来。其“开箱即用”的特性保证了设备的即时可用性,完美应对紧急手术,并消除了因等待设备清洗或维修而导致的诊疗延误。通过省去漫长的周转环节,手术间的利用率得以大幅提升,医疗机构有望在同日内完成更多手术,有效缩短患者的等待周期。
更重要的是,一次性系统的便携性打破了诊疗服务的时空限制,使得内镜检查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内镜中心,可以轻松拓展至ICU、急诊室、乃至患者床旁。对于基层医院、诊所或移动医疗单位而言,由于无需投资和维护昂贵的清洗消毒中心,一次性内窥镜大大降低了开展内镜诊疗的技术准入门槛,为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下沉铺平了道路。
重构成本效益模型
然而,对于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其最终能否被广泛采纳,成本效益是绕不开的关键考量。初看之下,单支一次性内窥镜的采购成本高于复用内窥镜单次使用的折旧。但从全生命周期的卫生经济学综合视角进行测算,一次性内窥镜在许多应用场景下已展现出更优的成本效益。其经济学优势的核心,在于将一个“高昂、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隐性成本结构”,转变为一个“清晰、固定且完全可预测的单次成本”。
表3:复用型与一次性内窥镜成本构成对比
![]()
权威的卫生经济学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Anaesthesia》期刊的研究指出,考虑到2.8%的交叉感染率及后续治疗成本,复用式柔性支气管镜的单次综合使用成本高达511英镑,而一次性支气管镜的成本仅为220英镑[5]。更具前瞻性的是,随着CMOS成像模组等核心部件的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生产效应,一次性内窥镜的制造成本仍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其经济学优势将愈发凸显。
图1:可重复使用及一次性使用内窥镜单次使用成本[5]
![]()
资料来源:Anaesthesia
跨越性能门槛
任何颠覆性技术的普及,都必须跨越性能的门槛。历史上,一次性内窥镜在图像质量和操控性上不及高端复用产品的刻板印象,是限制其推广的主要障碍之一。然而,随着CMOS传感器和微型光学技术的飞速迭代,这一性能差距已被迅速抹平。通过与奥林巴斯等主流品牌复用镜的参数对比可以发现,当前市场上的高端一次性内窥镜在多个关键性能指标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传统软镜的水平,完全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临床场景的需求,实现了从“堪用”到“优用”的质的飞跃。
表4:重复式支气管镜与多个一次性支气管镜的性能参数比较[6]
![]()
资料来源:奥林巴斯、Ambu、波士顿科学官网、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这场性能飞跃的背后,正是由一次性内窥镜的核心部件——CMOS图像传感器(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所引爆的技术革命。它从根本上解决成本与集成度的难题,为内窥镜的“一次性化”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在电子内窥镜发展初期,CCD传感器(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曾被广泛应用。然而,其制造工艺复杂,核心技术长期被少数国外巨头垄断,导致价格极其高昂。CMOS技术的崛起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经济可行性:CMOS传感器的生产工艺更简单,供应链更为分散,使其价格呈现数量级的下探。这使得内窥镜的物料成本显著下降,让“一次性使用”在经济上真正成为可行。
高度集成与微型化:CMOS传感器具备体积小、功耗低、系统整合度高的天然优势。它可以将逻辑电路与感光元件集成于同一芯片,催生了“Chip-on-the-Tip”的革命性设计。这种高度集成化的微型模组,支持了内窥镜在支气管、胆道等狭窄解剖区域的应用,使内窥镜从一台精密的机械设备,转变为一根高性能、低成本的医用导管。
供应链自主性:相对较低的技术壁垒,使得国内厂商得以自主实现CMOS产业化,彻底摆脱了对进口CCD的依赖。以豪威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已能提供完整的CMOS解决方案,有力支撑了开立医疗、上海澳华等国产品牌推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清内窥镜系统,为国产一次性内窥镜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无法将一次性内窥镜的成功仅简单归因于CMOS芯片的突破。一次性内窥镜真正的核心壁垒,并非某个单一组件,而是对一个跨学科、高度整合的制造生态系统的掌控能力。即使拥有完美的微型相机模组(CMOS传感器与微型透镜的系统集成),也必须能以工业化的规模和一次性产品的成本,将其与定制电缆、微型注塑件等精密结合,并完成大规模的自动化组装。这意味着,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对融合了半导体工艺、光学工程、精密机械和高速自动化的整个制造生态的垂直整合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这种由技术革命和生态系统成熟所带来的可行性,最终在市场上得到了强有力的验证。根据新光维招股说明书披露数据,全球一次性内窥镜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1.08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5.2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8.6%,并预计到2030年将激增至92.22亿美元。在中国,这一市场的增速同样迅猛,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93.68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展现出一条清晰且陡峭的成长曲线 [7] 。
二、竞争格局![]()
截至2025年10月27日,根据NextDevice®数据库查询结果显示,我国一次性内窥镜共获得366张注册证,其中356张为国产注册证,10张为进口注册证。
图2:中国一次性内窥镜获批注册证
![]()
在366张一次性内窥镜注册证中,数量最多的为运用于泌尿外科的一次性输尿管镜、膀胱镜及肾盂镜,共175张注册证,占所有国内获批上市一次性内窥镜注册证的一半以上。其次为一次性支气管镜及一次性胆道镜,分别为59及56张注册证,排名第四的为一次性宫腔镜,为37张注册证,而其他种类一次性内窥镜数量较少,注册证数量均少于15。
图3:中国获批各种类一次性内窥镜数量
![]()
根据NextDevice®数据库查询显示,我国获批的175张运用于泌尿外科的一次性输尿管镜、膀胱镜及肾盂镜注册证,共由101家公司申请注册。其中171张为国产注册证,由97家国内公司申请,4张为进口注册证,由4家海外公司申请。
表5:部分泌尿外科用一次性内窥镜生产企业获批情况
![]()
基于NextDevice®数据库查询结果,我国获批的59张一次性支气管镜注册证,共由48家公司申请注册。其中57张为国产注册证,由46家国内公司申请,2张为进口注册证,由2家海外公司申请。
表6:部分一次性支气管镜生产企业获批情况
![]()
通过NextDevice ® 数据库查询发现,我国获批的56张一次性胆道镜注册证,共由35家公司申请注册。其中53张为国产注册证,由34家国内公司申请,3张为进口注册证,由波士顿科学1家海外公司申请。
表7:部分一次性胆道镜生产企业获批情况
![]()
查询NextDevice ® 数据库可知,我国获批的37张一次性宫腔镜注册证,共由29家公司申请注册,全由国内公司申请。
表8:部分一次性宫腔镜生产企业获批情况
![]()
根据NextDevice ® 数据库的首次获批时间字段显示,首款一次性内窥镜为波士顿科学的SpyScope一次性使用胆胰管成像导管,于2017年获得批准,首款国产一次性内窥镜为赛新医疗的一次性气管插管内窥镜管芯,于2018年获得批准。且该领域获批注册证于2022年呈爆发式增长,且逐年获批逐渐增加,2024年全年获批123张,2025年截至10月底获批74张注册证。而进口一次性产品仅10款,与国产注册证数量呈鲜明对比。
图4:历年一次性内窥镜批注册证数量
![]()
三、市场现状![]()
在中国一次性内窥镜领域,一个极具特色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国产品牌占据了压倒性的主导地位,这与传统复用式内窥镜市场长期被日德巨头垄断的局面构成了鲜明反差。另一方面,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尽管全球一次性内窥镜的开创者与领导者——丹麦公司Ambu在全球市场占据过半份额,但在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却并未形成与其全球地位相匹配的优势。市场被众多本土企业快速渗透和分割,呈现出“群雄并起”而非“一家独大”的竞争态势。这一独特格局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强力引导与一次性技术路线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产厂商之所以能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两大核心驱动力:
宏观政策的“组合拳”:近年来,中国宏观政策为本土医疗器械的崛起铺设了一条快车道。首先,从“十四五”规划等顶层设计到《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的具体要求,“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已成为明确的国家战略,并要求政府采购中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为国产厂商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准入优势。其次,在监管审批层面,NMPA对《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调整,将部分内窥镜从风险最高的Ⅲ类降为Ⅱ类,并豁免了常规产品的临床试验要求,极大地缩短了注册周期、降低了上市门槛,为本土特别是初创企业的快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技术路线的“弯道超车”:传统复用式软镜市场技术壁垒森严,被奥林巴斯等巨头通过深厚的专利护城河长期垄断。而一次性内窥镜作为一个全新的技术赛道,其核心技术在于CMOS图像传感器、精密注塑与微型化封装,这与我国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强大供应链和制造能力高度契合。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绕开传统专利壁垒、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
由于一次性内窥镜市场在中国起步和商业化进程较晚,并未形成先发优势,构建出如复用式市场的进口垄断格局,为本土企业留下了充足的成长空间。本土企业凭借对核心部件的强大整合能力、对本土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迅速推出了性能相当的产品并抢占市场。
尽管注册证数量快速增长,供给端一片繁荣,但一次性内窥镜的商业化之路在中国却遭遇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玻璃门”——支付端的严重滞后。
收费目录的缺失,“无码可收”的窘境:当前,我国一次性内窥镜在医院端面临的最核心障碍是缺乏独立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根据《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及各省的定价目录,医疗机构的任何收费都必须有据可依。一次性内窥镜作为一种高值耗材,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收费项目。它必须与一项医疗服务操作绑定,并作为一个新增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被纳入省级收费目录后,医院才能合法合规地向患者收费或申请医保报销。然而,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审批流程十分严格且周期漫长。截至2025年,全国范围内仅有少数省份将一次性内窥镜的相关操作纳入了收费目录。在绝大多数未将其列入收费目录的省份,医院面临两难选择:
不使用:无法让患者享受到这项技术的益处。
违规收费或转嫁成本:这会带来巨大的合规风险。
医院自行承担成本:这在当前医保控费和医院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不具备可持续性。
这种“无码可收”的局面,是限制一次性内窥镜大规模临床应用的首要瓶颈。即使部分产品已经获得注册批准,但无法进入省级收费目录,就意味着其商业化路径在院内市场被“卡喉”。此外,国家医保局近年来的政策导向是推动医疗服务价格的“透明化”和“去冗余”,倾向于将操作过程中的常规耗材、消毒等费用打包进项目总价,不允许另行收费。这一原则虽然旨在规范收费行为,但在客观上对一次性内窥镜这种“设备即耗材”的特殊产品形成了政策性障碍,使得其高昂的单次使用成本(约3000-6000元人民币)难以通过现有定价框架得到合理补偿。
综上所述,支付端的政策支持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供给,形成了院端应用推广的巨大阻力。
在院端“变现”路径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为何仍要持续进行研发和注册审批?面对如此困境,企业并未选择观望,而是采取了短期变通与长线布局相结合的策略,积极抢占市场先机。
抢占“门票”,着眼未来的先发优势争夺:除一次性内窥镜能切实解决了“杜绝医源性交叉感染”的核心临床痛点外,企业普遍认为,当前的收费和医保困境是暂时的,而市场的长期潜力是巨大的。一次性内窥镜领域就是一个“先发优势”的争夺战,企业需要在市场爆发前夜,抢先获得注册证,成为各方争夺的“门票”。因此即使暂时无法盈利,各企业也要先拿到“门票”。这背后,是对“一次性技术能切实解决临床痛点”这一核心价值的坚定信心和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和卫生经济学证据的积累,国家和地方医保部门最终会为这一具有明确临床价值的产品打开收费和报销通道的未来积极预期。
多渠道探索,从院内到院外的广阔天地:面对国内支付体系的短期制约,本土企业并未将视野局限于单一的院内医保市场,而是采取了更为灵活和多元化的市场策略。积极开拓自费意愿强的高端私立医疗市场,并着眼于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放眼全球,一次性内窥镜的替代浪潮已成趋势。其核心驱动力源于以美国FDA为代表的全球监管机构对医疗安全的强力推动,FDA已明确建议使用一次性技术以降低感染风险,为市场的快速渗透提供了强大的政策背书。
在当前的全球竞争格局中,Ambu与波士顿科学两家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了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数据显示,2020年Ambu的市场份额高达57.3%,大幅领先于第二名波士顿科学(19.1%) [8] 。 然而,这一“双寡头”的竞争格局建立在全球一次性内窥镜整体渗透率尚处较低水平的脆弱基础之上。这意味着,当前的市场格局远未定局,其稳固程度远低于传统软镜市场。
正是这一“巨头领跑,但格局未稳”的战略机遇窗口,为凭借成本优势和快速迭代能力的中国厂商,提供了出海参与全球竞争的巨大历史机遇。
而中国一次性内窥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无可比拟的全球成本优势。依托国内强大、成熟的消费电子供应链,本土厂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CMOS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并凭借高效的生产管理能力,将产品成本控制在极具竞争力的水平。这使得“中国制造”的一次性内窥镜,在全球市场上具备了强大的“性价比”吸引力。
表9:国内外一次性内窥镜成本拆解对比
![]()
基于此,国内几乎所有专营一次性内窥镜的厂家都已启动了国际化出海布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不仅迅速成为了一次性内窥镜的主要出口国,更关键的是,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制造中心。目前,多个国际知名品牌依赖中国的ODM或OEM进行一次性内窥镜的生产,或直接与国产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表10:部分国内企业与海外品牌关于一次性内窥镜的合作情况
![]()
海外传统内窥镜公司通过与中国创新企业合作,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获得成熟的一次性产品线,立即进入这一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避免自身转型带来的内部阻力和时间延误。另一方面,尽管国产产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要独立构建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和深厚的医院客户关系,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资本投入。通过与海外大厂合作,中国厂商能够利用其固有的、成熟的商业渠道,实现产品的快速出海及商业化。
能够成为海外巨头合作首选的国内厂商,通常具备以下核心竞争力:
产品成熟度与合规认证: 其产品线不仅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更关键的是已经获得了海外市场的注册认证,跨越了最基本的市场准入壁垒。
规模化生产与成本控制能力: 具备稳定、高效的规模化生产能力,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成本控制。
技术迭代与定制化能力: 拥有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研发能力,可根据合作伙伴的要求进行产品的定制化开发,满足不同区域市场的特定需求。
以上关键因素共同作为国内厂商与海外品牌谈判的关键砝码,也标志着中国一次性内窥镜企业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过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四、总结
![]()
一次性内窥镜的诞生是为了从根本上杜绝传统复用式内窥镜因结构复杂、清洗困难而长期存在的交叉感染风险。但其与重复式软镜间的关系为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在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层次临床需求上,二者各有所长。
在应用领域上, 一次性内窥镜更适用于感染风险高、设备维护成本高昂、且患者自付价格与医保支付价差较小的领域,例如输尿管镜等镜种。而在消化科等领域,由于传统胃肠镜检查已被纳入医保,患者支付费用低,远低于使用一次性内窥镜的价格,因此患者接受意愿更低。且消化道早期肿瘤筛查对图像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性能的胃肠道用复用式软镜在当下仍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
在性能定位上, 一次性内窥镜凭借其成本优势和高流转效率,更适合满足对性能要求相对基础、高度标准化的术式。而复用式软镜则通过集成4K、3D、特殊光成像等尖端技术,继续在对图像质量和复杂操作要求极高的尖端临床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尽管临床价值明确,但一次性内窥镜在中国的商业化之路并非坦途,“支付体系的滞后”构成了其在院端推广的核心瓶颈。面对这一挑战,本土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战略韧性,积极进行多渠道探索,其中之一便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凭借在全球范围内极具竞争力的“中国供应链”和“中国制造”优势,与国际巨头深入合作,升级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节点。
一次性内窥镜的崛起,并未宣告传统内镜的终结,而是开启了一个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诊疗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两种技术路线将长期并存,依据不同临床场景的成本效益比,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政策环境、产业基础和市场活力,已经在这场全球性的行业重塑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在未来持续扮演关键角色。
NextDevice医疗器械数据库
![]()
NextDevice® 是医药魔方打造的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数据库,覆盖器械领域“产品、销售、研发、投资”四大核心场景。魔方通过 “AI大数据监控采集 + 专业数据分析师审核清洗” 的方式,构建了高精度的结构化数据体系,对器械产品的分类、技术代际、医疗服务项目、适应症、热门赛道、性能特色、挂网/中标等信息进行了深入清洗与标准化处理;同时,进一步整合打通全球器械标签体系,全面同步各类资讯中的在研器械与投融资动态等信息,贯通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实现器械多维竞争格局分析及决策支持。
![]()
参考资料:
[1]重磅|奥林巴斯被罚5.85亿元.(2018,December12).Cirs-Group.com.https://www.cirs-group.com/cn/md/zb-albsbf5-85yy
[2]BriberyonTwoContinents:OlympusCorp.,toPay$646MillionSettlement|Accreditation&QualityComplianceCenter.(2016).Accreditationqualitycenter.com.https://www.accreditationqualitycenter.com/articles/bribery-two-continents-olympus-corp-pay-646-million-settlement
[3]健康界.(2022).FDA警告:这类医疗器械存在严重问题|柔性支气管镜|十二指肠镜|医疗器械|交叉感染|内窥镜|-健康界.Cn-Healthcare.com.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10716/content-1243525.html
[4]Health,C.forD.andR(2021).InfectionsAssociatedwithReprocessedDuodenoscopes.FDA.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reprocessing-reusable-medical-devices/infections-associated-reprocessed-duodenoscopes
[5]Mouritsen,J.M.,Ehlers,L.,Kovaleva,J.,Ahmad,I.,&El-Boghdadly,K.(2020).Asystematicreviewand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ofreusablevs.single-useflexiblebronchoscopes.Anaesthesia,75(4),529–540.https://doi.org/10.1111/anae.14891
[6]Wagh, A., Hoffman, D., Cool, C., & Schwalk, A. (2025). Single-use flexible bronchoscope evaluation for bronchoalveolar lavage.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17(4), 2186–2193. https://doi.org/10.21037/jtd-2024-2118
[7]新光维招股说明书
[8]界面新闻. (2024, April 26). 内窥镜王朝裂缝,丹麦霸主如何在日本巨头围剿下崛起?. Sina.com.cn.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4-26/doc-inatcwqw6730253.shtml
[9]杨雪. (2024, September 13). 国产内窥镜市场份额大增,背后CDMO是最大助攻. Sina.com.cn.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9-13/doc-incnyqcu9035703.shtml
[10]华芯医疗官网
[11]新光维医疗官网
[12]瑞派医疗官网
[13]医疗器械公司AcuVu Medical与Hologic达成合作协议-36氪. (2025, November 3). 36kr.com. https://36kr.com/newsflashes/24793246607996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