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人们想辨明“真相如何”,想了解“为何如此”,想知道“未来怎样”,那么新闻就永远会以“变也不变”的样子出现——形式在变,但对天下事刨根究底的追问不变
今天,又逢记者节。照例,这又是一次擦拭新闻理想的时刻。
无可否认,记者这个职业,或者说新闻这种体裁,在当下正面临挑战。算法决定传播,流量主导叙事,每一个拥有手机的人,甚至一个街边的镜头,都可以片刻成为一个“自媒体”,履行某种“事件发布”的功能。似乎没有记者,信息同样在流转。
而记者,又好像很难跟上热搜快速翻动的节奏。核实信息、奔赴现场、拍照留证,文字撰写、层层把关,传统媒体要经历多重审校,电视媒体则要录制配音、审片剪辑,最后才能按下“发布”键,将内容呈现给公众。
此时,舆论场或许早已喧哗一片,人们在狂欢中解构、在情绪中撕扯,似乎无暇等待一位严肃的记者。似乎世界变快了,新闻却变慢了;世界喧闹了,新闻却冷静了。
然而,直到某个时刻,人们或许才会发现,所有那些快速流淌的信息反复冲刷后,留下来的却是一些坚硬的东西。这可以是几经波折、反复核实的信息,也可以是无惧风险、入木三分的揭露;可以是反复推敲、力透纸背的观察,也可以是真切入微、长期紧盯的注视。
这些,或许没有随着“热度”起舞,它们并不炫目,却有分量。它们是历史长河的记录,是时代剪影的底片,在技术语境和流量逻辑笼罩的当下,依然贴合着某种基础的社会运转逻辑——在信息奔涌面前,人们永远需要确定性,需要一种由专业逻辑、公共精神构建起的信任秩序,它稳定而深沉,让所有的社会意见和舆论情绪,都有一个理性的归宿。
这并不是将新闻和技术对立。新闻当然要拥抱技术,要利用数据、算法与人工智能去拓展触角、提高效率,让事实抵达更广泛的公众。但新闻之所以为新闻,仍在于它有人的判断、有伦理的边界、有对真相的敬畏。流量可以加速传播,却无法替代思考;算法可以筛选内容,却无法取代判断。真正值得被信任的信息,永远来自那些愿意在海量信息中辨析真伪、在复杂世界里保持克制的人。
这是社会关注记者节的意义所在。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保持一种乐观,可以相信新闻的“宿命”:只要人们想辨明“真相如何”,想了解“为何如此”,想知道“未来怎样”,那么新闻就永远会以“变也不变”的样子出现——形式在变,但对天下事刨根究底的追问不变。
算法缜密、流量汹涌,记者不必喧哗,他们的笔会在时间里发声。
红星新闻评论部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王光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