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已经南下的刘邓大军,毛主席提出让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过长江南下,“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强调“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并要粟裕“熟筹尽复”。
但粟裕最终没有南下,他选择在江北歼灭敌人。当然,粟裕取得很大的战果,通过豫东,济南,淮海战役证明了留在内线作战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主力部队南下,让国军部分军事力量可以逃到江南,在江南的国军有充足的准备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进而从某种程度,衍生出了现在令人头疼的台湾问题。
![]()
于是,有人提出,有没有一种可能,让陈士榘代替粟裕南下过江,因为陈士榘本来就擅长组织指挥作战,是一个合格的军事主官,有着独立带兵的经验,在江南,他定然可以有所成就。
![]()
然后,让华野和中野继续在黄淮地区打仗,如果难以尽数消灭敌人,就拖到东野南下。
这样做,我军有可能实现两个军事目标:
一是消灭江北国军重兵集团;
二是牵制江南国军力量,避免国军有力量逃至台湾的可能;
完美地实现“我既要,我又要”的最大战果。
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想法很理想,有纸面实现的可能。但在执行上非常难。
一是江南的国统区都是国军的精锐部队,属于国军的核心地带,武器装备和人员配额都是充足的,而且守卫重重。陈士榘虽然军事能力强,但属于外线作战,我军势力最为强大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都举步维艰,处境非常艰难,何况陈士榘只率三个纵队,是很难实现牵制江南国军力量的目标。
![]()
二是历史已然证明,华野不适合分兵,粟裕适合大兵团作战,华野所有力量集中在一起,“战役指挥交粟”是最好的结果。华野之前不是没试过,七月分兵以后,华野分成几部分,使得华野的兵力没有集中使用,形成不了重拳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那段时间几乎没打什么胜仗。
![]()
因此,华野分兵,让陈士榘南下,从兵棋推演来看,可能取得战果,但实际上不是最好选择,在有限兵力的情况下,很难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