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银川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银川历史,我是威记!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银川风情!
- 《大银川传奇》
-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银川城东有一条渠,名为红花渠。很多人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跟着威记的文字,了解一下红花渠的前世今生吧,第1集:
《红花渠•忆》
-威记
昔日绿带绕红花,驱引王侯争相迷
一朝落幕无寻处,空余干渠与谁语
![]()
红花渠,在银川城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决定性的作用。
熟悉银川的人都会发现,老银川从南门桥头南塘园丽景园片区一直向北过了东门到北环市场片区的红花渠两岸,有许多平房,棚户区,您知道它的过往吗?
红花渠得名于明时渠边生长的一种红花,永乐起被列为贡品,随后推广种植成田万亩,人民不堪重负,地方官员屡次上谏取消上贡,终于明嘉靖年间获准,红花田遂废,只留渠名。
银川平原在黄河改道后,呈现一个东南平实,西北低洼的地理状况。西边是唐徕渠,北边是一个接一个的湖泊(银川的湖泊基本都不是天然的,是由于地势低洼,聚水成湖成泊)。红花渠那时候还只是一个天然加前人改扩的导水渠。银川湖泊的形成,它的功劳最大。
![]()
早在西夏前期李德明迁怀远镇建中兴府(兴庆府)的时候,因为红花渠的地理位置和水源原因,大批的建城者(民夫,工匠,兵役~~)白天工作,晚上在红花渠两岸搭棚休息。
城建好后,无法和没资格进城住的百姓就在红花渠两岸扎根,劳作服务兴庆府,开始都是茅草土坯房得以栖身。
在西夏中期最为繁荣昌盛的近百年里,兴庆府东门外两边至南北门,东到现在的丽景街界,以红花渠为中心的一条带状区域。呈现一个“一渠千巷,万户人家”的盛况。
成也红花渠,败也红花渠。
辽差点破兴庆府,蒙六伐西夏攻打兴庆府,都是在这里开始。由于银川城东南一马平川,极利于骑兵作战,每次红花渠两岸都是首当其冲,遭受破坏。
尤其最后一次伐西夏,蒙军甚至就是驻扎红花渠两岸,围而不攻。末帝提出一个月的准备投降,其实就是为了拖延时间,一部分皇族从西门分批跨贺兰山逃命,以保存血脉,所以后来的“屠城说”把西夏皇族灭尽,这肯定是有误的。
更何况西出城后就是皇陵的守陵部队,和三关口的部队,这都是精锐,护送血脉亡命天涯还是可以的。
但是红花渠两岸的“一城千巷,万户人家”的模样,绝对是被夷为平地了,难以幸免。
历经短暂的元朝之后,到了明朝时期,红花渠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当然了,这也有赖于元朝水利名臣郭守敬的重修浚通利用!这些说起来就是故事了!
期待下集!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