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前言
2025年深秋,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高级对话会上,新加坡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当着一众西方政要和学者的面,抛出了一个足以引爆舆论的观点。
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不会停,它足够年轻,未来赶上甚至超越中国,并非不可能。
![]()
几乎在同一时间,华盛顿IMF总部的演讲台上,新加坡新任总统尚达曼对着全球财经大佬发声,话里话外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的路线,重新拥抱与西方的相互依存。
一个捧印度、一个“劝”中国,新加坡这波操作堪称“左右开弓”。
![]()
要知道新加坡国土面积还不如中国一个县城大,人口刚过600万,却能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甚至敢对中美这两个超级大国指手画脚,它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
而被李显龙寄予厚望的印度,真的能如他所言,接过中国的“增长火炬”吗?
![]()
印度还很“年轻”?
先说说李显龙口中的“核心优势”——年轻,他给出的数据很直观: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只有28岁,而中国已经达到39岁。
单看这个数字,印度的劳动力储备确实让人羡慕,毕竟年轻意味着更充足的劳动力、更旺盛的消费需求,还有更多创新的可能。
但稍微懂点经济的人都知道,人口红利从来不是“人多就管用”的免费午餐,它更像是一颗需要精心培育才能结果的种子,缺了阳光、雨露和土壤,再饱满也只能烂在地里。
![]()
印度现在的处境,恰恰就是“有种子却没好土壤”。
根据2025年最新的统计数据,印度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虽然超过8亿,但真正实现正规就业的还不到45%,剩下的要么挤在没保障的非正式岗位,要么干脆处于失业状态。
更关键的是,印度的技能培训覆盖率低得惊人,只有不到20%的年轻劳动力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而中国的这一比例早就超过了80%。
这意味着印度的年轻人口中,很多人只能从事低端体力劳动,根本无法支撑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
再看看后发国家崛起的必经之路,日本、韩国还有中国,无一不是靠着四项核心优势才闯出来的:持续稳定的政策、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可这四点,印度几乎全是短板!政策上,印度政党轮替频繁,很多规划刚实施一半就被推翻,就拿制造业来说,莫迪政府喊了多年“印度制造”,但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创新创业方面,印度虽然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但核心技术大多依赖进口,真正能落地的硬核创新少得可怜。
![]()
产业链融入方面,2019年印度临阵退出RCEP,错失了与东盟、中日韩等经济体深度绑定的机会。
2025年RCEP吉隆坡会议上,印度虽然派了观察员,但至今仍没明确重返意向,相当于主动把自己排除在全球最活跃的贸易圈之外。
基础设施就更不用提了,印度的公路密度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港口效率全球排名百名开外,货物清关有时要等上几周,这样的基建水平,怎么承接产业转移、怎么提高生产效率?
![]()
有意思的是,李显龙作为资深政治家,不可能看不到这些问题。
就连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当年都说过,中印国情天差地别,简单对比毫无意义。
那他为什么还要在国际场合高调“捧印”?答案其实藏在新加坡的“生存焦虑”里。
![]()
新加坡的“生存焦虑”
新加坡最害怕的就是区域内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它原本的算盘是,通过RCEP构建一个“中国、印度、澳新、东盟”相互制衡的平衡格局,自己则可以在中间充当“枢纽”,坐收渔利。
可印度2019年的退出,直接打乱了这个计划,没有了印度的制衡,中国在RCEP中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成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稳定支点”。
这对于靠贸易和金融吃饭的新加坡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一旦区域格局失衡,它的“左右逢源”就没了空间。
![]()
所以李显龙捧印度,本质上是一场“战略喊话”,他想通过肯定印度的潜力,鼓励印度更积极地参与区域事务,哪怕不能马上重返RCEP,也能起到稀释中国影响力的作用。
这样一来新加坡就能在中美印三角关系中,找到更多的战略支点,继续维持它在大国之间的“套利空间”。
如果说李显龙的“捧印”是为了区域制衡,那尚达曼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就完全是出于新加坡的生存本能了。
![]()
新加坡的命根子是什么?是马六甲海峡。
作为扼守全球最繁忙航道的岛国,新加坡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全球贸易。
每年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货轮中,60%都是为中国运输物资,从石油、天然气到各种商品,中国是这条航道最核心的使用者。
![]()
而中国近年来一直在推动“自主可控”和“内循环”,在粮食、能源、科技等关键领域不断突破。
202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芯片自给率已经提升到30%,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更是实现了全球领先。
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但对于新加坡来说,却是动摇国本的风险。
一旦中国在关键领域实现高度自给自足,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度就会大幅降低,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货轮数量可能会减少,新加坡的枢纽地位和经济红利自然会被削弱。
![]()
更讽刺的是,新加坡自己恰恰是“自给自足”的模范生,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早就把“战略自主”刻进了骨子里。
粮食储备够全国吃180天,淡水供应通过海水淡化、储水设施实现90%自给,就连港口的核心技术、金融系统的安全防护,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它要求中国“相互依存”,自己却在生存命脉上绝不依赖他人,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说到底还是小国的“生存智慧”。
![]()
新加坡之所以敢这么“双标”,底气还来自它的地缘定位,自李光耀时代起,新加坡就主动加入英联邦,依附美西方的军事保护,成为了美西方在东南亚的“代言人”。
靠着这种“附庸”身份,新加坡一边享受着大国博弈的红利,一边靠着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发展成了全球金融和贸易中心。
可随着中国的崛起、美西方影响力的相对衰弱,新加坡的“舒适区”被打破了。
![]()
它担心美西方衰弱后,自己失去“保护伞”;担心中国统一后,它再也无法在台湾问题上“捞好处”;更担心区域格局失衡后,它的“左右逢源”变成“左右为难”。
这种深层次的焦虑,让新加坡的政客们不得不频繁发声,一边“捧印”敲打中国,一边“劝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新加坡华人的态度,更让这种博弈多了一层复杂的色彩,很多人以为新加坡华裔居多,会对中国更亲近,但事实恰恰相反。
![]()
印度真的能追上中国吗?
在李光耀父子几十年的“去中国化”教育下,新加坡华人的国民认同早已与中国无关,甚至因为长期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对中国带有一种莫名的歧视。
他们虽然长着华人面孔,但骨子里是“新加坡人”,维护的是新加坡的利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显龙作为华裔,会公开“押注”印度,而不是站在中国这边。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印度真能追上中国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年轻从来不是发展的“万能钥匙”,中国的崛起也不是靠“人口年轻”这么简单。
![]()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入WTO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再到如今在科技、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全面突破,中国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也积累了印度难以复制的优势。
印度要想追上中国,要解决政策连贯性的问题,不能再让规划“半途而废”;要加大教育和技能培训投入,把庞大的人口转化为高素质的劳动力。
还要放下保护主义的执念,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而不是躲在“温室”里怕被冲击。
花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让物流、能源、通信不再成为发展的瓶颈。可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堪称“硬骨头”,印度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
![]()
而对于中国来说,新加坡的“双重发难”,恰恰是大国崛起过程中必然面临的挑战。
中方不需要被李显龙的“捧印”话术裹挟,也不必对尚达曼的“劝说”过度敏感。
中国走自主可控的道路,是基于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要在开放合作中掌握主动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