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11月7日,一则迟来的消息,像一颗重磅催泪弹,瞬间击中了全网的“童年回忆”。
一通永远也无法接通的电话,成了“二师兄”马德华心中永远的遗憾。
![]()
“我一听说就给他打电话,没人接了。”
电话那头,是那个在《西游记续集》中,憨厚、沉默,永远挑着担子的“沙师弟”——著名演员刘大刚先生。
就在11月7日,刘大刚先生的家属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讣告,我们才震惊地得知,这位老艺术家,已于2025年1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消息传出,全网错愕。为什么是“迟来的”消息?为什么我们最熟悉的“二师兄”也是刚刚得知?
![]()
这背后,是一个老派艺人最后的“体面”与“风骨”。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复盘,送别我们永远的“沙师弟”,也借此看清,那个渐行渐远的、属于“老戏骨”的黄金时代。
一通“无法接通”的电话
11月7日,当“刘大刚去世”的消息开始在小圈子里流传时,无数人下意识地以为是谣言。
![]()
这其中,就包括与他一同走过“九九八十一难”的“二师兄”马德华。
马德华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声音难掩悲痛。他坦言,自己是7号当天才得知这个噩耗的。他的第一反应,和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不信。
他立刻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但电话那头,只剩下冰冷的、“无人接听”的提示音。
那一刻,马德华老师才被迫接受了这个事实。他立刻向多方求证,最终确认:刘大刚老师,真的走了。后事已经处理完毕。
“挺好的一兄弟,走了。”
![]()
马德华老师的这句话,简单、朴实,却重如千钧。在戏里,他们是吵吵闹闹、却又生死相依的师兄弟;在戏外,他们是相伴几十年的“战友”。
这通“无法接通”的电话,隔开的是阴阳两界,也瞬间击碎了无数观众心中那个“师徒四人永远在路上”的童年幻梦。
“沉默”的告别与“喧嚣”的误解
刘大刚老师的离去,之所以在四天后才被公众知晓,完全是源于他本人的遗愿。
家属在讣告中明确表示,严格遵循刘大刚先生“丧事从D简”的遗愿。在11月7日消息公布之前,先生的遗体已于7日前火化并下葬。
![]()
没有举办公开的告别仪式,没有通知媒体,没有惊动世人。
这位在荧幕上沉默寡言的“沙师弟”,在人生的最后落幕时,也选择了最安静、最低调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作别。
他似乎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一如他在剧中,永远是那个默默挑起所有行囊,任劳任怨的“老实人”。
然而,网络世界是喧嚣的。他的低调离世,却在瞬间引爆了舆论场。随之而来的,除了铺天盖地的悼念,还有令人啼笑皆非的“信息错乱”。
我们必须在这里,进行一次严肃的“打假”和“澄清”。
澄清一:86版与续集版,两位“沙僧”,一位“接棒人”
![]()
许多年轻观众在悼念时,会习惯性地称他为“86版沙僧”。
这是一个善意的错误,但我们必须厘清。86版《西游记》中,那位经典的沙僧扮演者,是艺术家闫怀礼先生。闫怀礼老师已于2009年不幸病逝。
而刘大刚老师,是2000年《西游记续集》中,接替闫怀礼老师,出演沙僧的“接棒人”。
他们是两位杰出的演员,共同撑起了“沙和尚”这个跨越十几年的经典角色。我们悼念刘大刚老师,也要铭记闫怀礼老师的功勋。
澄清二:刷屏的“敌敌畏”谣言,张冠李戴!
更离谱的是,在刘大刚老师去世的消息下,大量刷屏“吸入敌敌畏致病”的传闻。
![]()
这,是彻头彻尾的张冠李戴!
这个“吸入敌敌畏”的旧闻,是发生在闫怀礼老师身上的。当年闫老在拍摄86版时,片场使用了过量的敌敌畏,导致他嗅觉受损,并可能因此埋下了晚年的病根。
而刘大刚老师的家属,从未公开过具体病因,仅表述为“因病逝世”。将闫老的遭遇安在刘大刚老师头上,是对两位逝者极大的不尊重。
澄清三:年龄78,而非79
部分媒体报道“享年79岁”,系按传统虚岁计算。根据刘大刚老师1947年出生的公开档案,他逝世时应为78周岁。
在这样一个悲伤的时刻,我们更应该用准确的事实,去送别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那个“往担子里塞砖头”的“傻”演员
刘大刚老师的离去,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巨大的集体共鸣?
仅仅因为他是“沙僧”吗?不。
![]()
是因为他所代表的那种,近乎“原始”和“笨拙”的敬业精神,在当今这个“抠图”、“替身”横飞的演艺圈,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又如此弥足珍贵。
刘大刚老师,是京剧花脸出身,功底深厚。在接拍《西游记续集》时,他已经不是新人。他曾在《三国演义》里演过孙綝,在《宰相刘罗锅》里演过许明堂。
可为了演好这个“憨厚”的沙僧,他拿出了“笨办法”。
第一个“笨办法”:道具担里塞砖头。
我们都知道,沙僧的担子,一边是经书,一边是行李。剧组的道具担子,自然是空的,图个轻便。
但刘大刚老师觉得不行。
![]()
他说,人挑着空担子和挑着重担子,走起路来的“范儿”是完全不一样的。空担子会飘,重担子会“压”着人走。
于是,他做了一个让现在很多演员无法理解的决定:他自己往道具担子里,塞!砖!头!
他就是要那个“真实”的重量感,要那个被重物压迫时,肩膀的自然下沉和步伐的沉稳。
“大师兄”六小龄童在悼念时也回忆了此事。他说,刘大刚就是这样,戏里是守护师父的沙师弟,戏外是剧组可靠的“定心丸”。
第二个“笨办法”:5公斤的佛珠,全天“挂”脖子上。
沙僧胸前那串巨大沉重的佛珠,是标志性道具。
那串佛珠有多重?足足5公斤,十斤重!
拍摄时,为了追求质感,那串佛珠是“实心”的。刘大刚老师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为了保持角色的“在状态”,这串十斤重的佛珠,他经常一戴就是一天。
![]()
脖子被磨得通红,火辣辣地疼,他也没吭声。
在那个没有“天价片酬”,只有“角色千金”的年代,刘大刚老师和那一代艺术家们,用近乎“自虐”的方式,践行着演员的“本分”。
他们不是在“演”沙僧,他们是真的把自己变成了那个,在流沙河底沉寂百年、最终踏上苦旅的“卷帘大将”。
西天取“剧”,永不“杀青”
刘大刚老师走了,但“西游记剧组”这个传奇的“番号”,再次被所有人提起。
![]()
“大师兄”六小龄童发文追忆:“沙师弟”带伤拍戏,从不叫苦。
“师父”迟重瑞在得知消息后,震惊不已。他回忆,2024年大家师徒重聚时,刘大刚老师的状态还相当不错,没想到走得如此突然。
而“二师兄”马德华,在痛失“兄弟”后,留下了一句刷屏全网的感慨。
他说:“活着的人,好好保重。”
这句简单的大白话,是“二师兄”说给“大师兄”和“师父”听的,也是说给所有被《西游记》陪伴长大的我们听的。
是啊,连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和“天蓬元帅”们,也终究要面对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刘大刚老师晚年时,身体已不如前,有时需要坐轮椅出席活动。但他依旧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答应的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要做到。”
![]()
他用一生的低调务实,诠释了“沙僧”这个角色的内核——沉默,但从不缺席;平凡,但肩挑重任。
网友们说:“沙僧的扁担,终于放下了。”“我们的童年记忆,又少了一块。”
《西游记续集》的取经之路,早在2000年就已经“杀青”。但属于刘大刚老师的人生“苦旅”,却在78岁这年,画上了句点。
他没有像“大师兄”那样名满天下,也没有像“二师兄”那样人见人爱。他只是默默地,演好了那个必须“挑担子”的人。
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光芒万丈的“孙悟空”,但真正稀缺的,是那些愿意“往担子里塞砖头”的“沙和尚”。
刘大刚老师走了。他放下了扁担,却永远扛起了一代人的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