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海通研究之策略
核心结论:
股市促消费的作用和建议
国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荀玉根
执业资格编号:S0980525090001
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11月7日
今年以来中国呈现股市热、经济冷的现象,上证综指突破4000点,创了十年新高,是近五年表现最好的一年,但经济数据相对疲软,尤其是内需偏弱,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仍是掣肘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刚闭幕的四中全会上,“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是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与2035年远景目标衔接的关键节点,“十五五”期间全方位扩内需、促消费,不仅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压舱石,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
过去几年中,股市在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已形成广泛共识,尤其是科创板设立后,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已成为长期战略。而面对提振内需的挑战,股市作为居民财富的蓄水池,在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方面同样也能发挥更加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1.中国消费率低的症结
中国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GDP)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目前接近40%。2000-2010年在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我国经济结构呈现“重投资,轻消费”的特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201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拉开序幕,居民消费率整体回升,但2020-2022年在疫情影响下略有下滑。
国际横向对比,我国居民消费率水平低于主要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4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美国(居民消费率为67.9%,下同)、德国(49.9%)等发达国家,以及日本(55.5%)、韩国(48.9%)等文化相对接近的东亚国家,还低于越南(54.3%)、印度(61.5%)等发展中国家。
历史纵向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率水平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匹配。多数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即居民消费率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目前我国人均GDP大概1.3万美元,美国、日本、德国的人均GDP处于这一水平时,居民消费率50-60%,明显高于我国的39.9%。
![]()
引起居民消费率低的因素很多,如居民收入增长慢、社保规模小等。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低,是影响居民消费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虽然逐年提升,但2024年仅为8.3%,远低于工资性收入的56.5%,也低于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的20%。而且,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结构失衡,其中利息收入占比为77.4%,股息收入占比仅10.8%,而美国居民股息收入在财产性收入中占比为39.5%。
社保体系不够健全,买房、养老、育儿支出大,同样对居民消费率形成制约。消费与储蓄一体两面,IMF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3%,远超欧盟的25.1%、美国的17.3%,也高于亚洲的39.0%。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保体系,但质量有待提升,如城乡居民养老金差距显著,灵活就业人员缺乏社保覆盖等问题突出,居民存钱买房、养老、育儿支出大。
一是我国房价收入比位居全球前列,根据Numbeo数据,2024年我国房价收入比为28.5,远高于日本的12.2、德国的8.9、美国的3.3。
二是我国育儿成本也位居全球前列,根据育娲人口研究院估算,我国将一个孩子抚养至18岁的成本/人均GDP的比值为6.9倍,仅次于韩国的7.8倍,而美、日、德为4倍左右。
三是居民存钱养老的压力较大,2023年我国养老金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资产规模分别为1.5万亿/0.8万亿/0.01万亿美元(按2023年平均汇率换算),占GDP比重为8%/4%/0.04%,占比合计12.04%,而美国分别为2.8万亿/22.0万亿/15.9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0%/79%/57%,占比合计146%。
![]()
![]()
![]()
2.股市在促消费中的作用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在于财产性收入低。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特别指出要“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并将“多措并举稳住股市”作为具体抓手。股市作为居民财富的蓄水池,在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收入预期,促进消费方面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提高股市回报率,利于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根据《财产性收入与居民消费关系初探(张俊伟)》中的测算,财产性收入增加1单位,会使得未来城镇居民三年消费支出增长约0.51个单位。
美国居民资产配置中权益比例高,居民财产收入占比高,消费率高。1980年以来美国鼓励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包括降低资本利得税、鼓励养老金入市、为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股权融资等。一系列政策推动美国居民资产配置转向股市,美股走出长牛格局,带动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持续上升。股票、基金等权益资产在美国居民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从1984年的22.3%上升到2024年的36.9%,股息收入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从12%上升到39.5%。随着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升,居民消费率也逐渐提高,由1980年的61%上升至2024年的68%。
![]()
![]()
提高股市回报率,利于提高居民收入预期,促进消费。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还受收入预期的影响。在收入预期不稳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将压缩消费支出,增加预防性储蓄。
长期视角下,股市回报率高,居民长钱配置权益能对收入预期起到提振作用。根据《股市长线法宝》一书数据,1802-2021年美股年化收益率为8.4%,高于长期国债的5.0%,美国居民高配股票,居民养老长钱享受到股市高回报,对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有积极作用。美国在1974、1978年陆续推出个人退休金账户(即IRAs计划)以及401K计划,以IRAs和401K为代表的私人养老金,成为了美国共同基金和资本市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推动了居民大类资产配置向股市转移。1980年后,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居民资产配置转向权益的大背景下,美股走出长牛格局,促进了居民收入预期增长和消费增长。
拉长时间看,A股市场长期回报率也很可观。2005-24年万得全A指数年化收益率(含分红)为9.8%,高于长期国债的4.1%。
以史为鉴,牛市阶段居民消费增速更高。股市上涨利于消费的规律在我国同样存在。根据2005-2024年A股的年度走势对市场状态进行划分,单边上涨、单边下跌和区间震荡分别对应牛市、熊市和震荡市,可以发现牛市年度中,居民消费支出、社零同比增速均值分别为12.3%、13.3%,高于熊市年度的10.3%、10.9%。
![]()
![]()
3.更好发挥股市促消费的建议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提振消费。上文我们提出,股市在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A股市场长期回报不低,但由于居民低配权益、且A股波动较大,因此需要政策配合引入长期资金,推动股市平稳发展,为扩内需、促消费提供更好助力。
建议1:降低股市波动,提高居民投资获得感。
历史上A股的波动远高于美股。2002年以来A股沪深300指数年度振幅均值为64%,而同期标普500年度振幅均值为31%。从牛熊周期视角看,A股在牛市期间的年化涨幅要明显高于美股,熊市期间的跌幅也更深。由于A股波动率大,因此真正能享受股市回报的投资者较少。未来需要强化分红回购,完善股市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工具,降低市场波动,提升居民投资获得感。
![]()
建议分类施策,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激励约束机制,兼顾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投资者回报需求。近年来,“新国九条”等政策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分红,A股分红力度已明显提升,沪深300分股现金分红占净利润比重由18年的33.7%上升到24年的40.2%。不过A股分红的行业单一,以金融能源为主。2024年沪深300中金融能源行业分红占比近60%;而标普500分红的行业结构相对均衡,金融能源行业分红占比为24%,日常消费、可选消费和医药行业分红占比为31%。对于发展趋于成熟、财务状况稳定的企业,通过完善分红承诺问责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监管力度,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分红规模与频次。对于还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鼓励其将利润更多用于建立竞争优势,为创新留足空间。
建议鼓励A股加大回购力度,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借鉴美股,回购是上市公司稳定股价、改善EPS、提升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2018年-2024年标普500回购金额占净利润比重的均值为60%,同期沪深300仅为1.0%。A股需进一步降低回购门槛,健全回购约束机制,实现“企业健康发展-投资者获得感增强-市场吸引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
![]()
发挥股市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工具对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如股指期货等。借鉴发达市场经验,股指期货对于改善股市运行机制、提供保值避险工具和促进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A股来看,股指期货对股价同样具有“减震器”的作用。根据证监会的数据,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上市显著降低了股市波动率,降幅约20%。后续应进一步完善监管和规则制度,促进股指期货等工具的健康发展,促进股市平稳运行。
建议2:通过制度设计帮助居民提高权益配置比例,分享权益市场回报。
我国居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很低,居民难以享受股市长期回报。2022年我国居民资产中住房资产比重仍高达47%,而股票、基金等权益资产仅占总资产的9%,远低于美国居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的34%。并且部分散户投资者短期博弈情绪浓厚,因此A股素有“七亏两平一赚”的说法。根据《Wealth Redistribution in Bubbles and Crashes(AN Li等)》的数据,2014-2015年A股科创牛市中,后85%的投资者(账户金额在0-50万元)损失了近2700亿元,而前0.5%的超高净值投资者(账户金额在1000万以上)赚取了超2500亿元,收益率达到了33%。长期看A股收益率可观,但投资者短期博弈情绪浓厚,居民养老长钱低配权益,仍是制约居民享受股市长期回报、增厚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因素。未来需要通过政策鼓励和制度设计,进一步提升居民养老长钱的权益配置比例、尤其是养老金第二、三支柱。
![]()
第二支柱方面,建议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优化金融产品供给。一方面,放宽企业年金建立的条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年金计划,提高企业年金的覆盖率。比如可建立集合年金制度,允许某一区域或特定行业的企业共同发起年金计划,集中管理企业年金,灵活适配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根据持有人的年龄和风险偏好设计差异化产品。比如设计目标日期基金,根据预设的退休日期或投资期限,自动调整股债等资产配置比例,匹配长期资金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风险偏好,提高年金的权益配置比例。美国第二支柱权益配置比例49%,中国才10%。美国401K计划中不同年龄段配置权益比例不同,越年轻比例越高,见图23。
第三支柱规模太小,建议通过强化税收优惠、补贴中低收入群体等方式提高参与度与权益配置比例。25年3月起我国个税起征点提高至7000元/月,部分低收入群体难以享受到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缴费激励。对于开户并缴存养老金的中低收入人群而言,或可考虑根据其缴存金额按比例或定额提供直接的财政配套补贴(例如个人缴存1000元,财政即配套补贴1000元),鼓励中低收入群体为养老进行储蓄,扩大第三支柱的覆盖面。而对于中高收入人群而言,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上限1.2万元较低,税优政策激励有限。可结合居民收入增长、物价水平等因素,动态调整个人养老金税前扣除上限,提升居民参与度。
![]()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改革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名称“荀玉根思考”,微信号“XunStrategy”)为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团队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专业投资者。国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公众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国信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和歧义。提请订阅者参阅国信证券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国信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国信证券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国信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询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公众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国信证券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为国信证券所有。未经国信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国信证券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国信证券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