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发现,我们之前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2025年11月5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科威特国际会议上的表态,道出了欧盟的集体窘境。
![]()
这位被外界视作“欧盟经贸代言人”的高官坦言,欧盟曾以为中国稀土“物美价廉”是理所当然,直到出口管制新规落地,才明白这份“便宜”背后是中国数十年积累的技术壁垒与产业优势,而欧盟自己根本没能力承接替代。
![]()
这场“认知觉醒”源于一场轰轰烈烈的稀土申请潮。自2025年10月中国将稀土管制范围扩大至12种元素,并新增技术关联审查后,欧洲企业紧急提交了近2000份进口申请,可最终仅半数获批。
谢夫乔维奇一边感谢中方开通“特殊沟通渠道”缓解燃眉之急,一边难掩焦虑:“如果稀土供应出问题,欧盟制造业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欧盟的天真,首先体现在对“便宜”的误解上。长期以来,欧洲车
![]()
企、风电企业享受着中国稀土的高性价比——每辆新能源汽车需2公斤钕铁硼磁材,每台风电设备要数十公斤稀土,这些关键材料的价格之所以让欧盟企业“用得安心”,是因为中国掌握着92%的全球稀土分离提纯产能,能以3倍于欧美企业的效率和更低成本,产出99.9999%纯度的产品。欧盟曾试图自己搞加工,德国企业从澳洲进口稀土自行提炼,结果良品率仅60%,成本直接飙到中国的3倍,根本无利可图。
![]()
更让欧盟措手不及的是“技术捆绑”的深度。中国不仅管控稀土产品出口,更将加工技术纳入监管——哪怕欧盟在非洲、澳洲挖到稀土矿,只要生产过程用到中国设备或技术,照样需要中方许可。这就像欧盟买了顶级食材,却没有独家菜谱和烹饪工具,根本做不出“大餐”。反观中国,凭借徐光宪院士发明的“串级萃取法”等核心技术,手握3.8万件相关专利,形成了从开采到应用的全链条壁垒,欧盟想突破至少需要8年时间。
![]()
欧盟并非没尝试过“自救”。他们砸下225亿欧元推进本土产能,设定2030年本土加工量占40%的目标,还拉着美日搞“供应链联盟”。
![]()
可现实骨感得可笑:爱沙尼亚的稀土矿筹备8年仍未量产,本土矿山开采周期长达15年,环保审批能把企业耗到绝望;所谓的“替代货源”要么重稀土含量不足1%,要么早已被中国企业提前布局。如今欧盟74%的稀土进口仍依赖中俄,其中中国占比46%,德国车企的库存仅够支撑6周,大众汽车因稀土供应紧张已出现利润暴跌30.6%的窘境。
![]()
最讽刺的是欧盟的“矛盾戏码”:一边派高官与中国商务部长视频会谈,恳请加快审批速度;一边又放任成员国冻结中资企业资产,还威胁要动用“反胁迫工具”。谢夫乔维奇那句“我们理解中方的安全考量”,与其说是体谅,不如说是无奈——毕竟50%的获批率已是“救命粮”,真闹僵了,停工的可是欧盟自己的工厂。这场稀土博弈早已超越“价格之争”。中国稀土的“便宜”,是技术沉淀与规模效应的必然结果;
![]()
欧盟的“接不住”,则是长期依赖形成的路径依赖。谢夫乔维奇的“天真论”,更像是给全球上了一课:在战略资源领域,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的“物美价廉”背后,往往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硬实力。未来,欧盟要么放下身段平等合作,要么继续在“自主化”的幻梦里消耗时光——而中国稀土,早已不是谁想接就能接得住的“香饽饽”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