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心脏瓣膜病作为典型的老年性心脏病,越来越多见,有可能会出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11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副院长、心血管外科主任闫炀在人民名医进博专场直播中表示,心脏瓣膜病不容忽视,需要正确认识,科学应对。
![]()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但未进行及时正确干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2年死亡率达50%,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5年死亡率也接近50%。”闫炀介绍,心脏瓣膜是控制心脏血液定向流动的“精密阀门”。随着年龄增长,瓣膜会逐渐出现退行性病变,导致开合功能障碍。
心脏瓣膜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衰老表现。“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心脏瓣膜出现了问题。”闫炀介绍,心脏瓣膜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胸闷气短、活动耐力下降、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由于其隐匿性较强,在轻度到中度阶段很难发现,因此心脏超声检查是诊断心脏瓣膜病的“金标准”。对于40岁以上高危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心脏瓣膜病早期症状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治疗方面,传统心脏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如今,心脏瓣膜病治疗已进入微创和介入时代。“通过肋间小切口等微创手术方式,大多数患者不再需要开胸手术。”闫炀介绍,“微创手术出血少、恢复快,通常三周左右患者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医疗花费也相应降低。”
患者在手术时常面临瓣膜选择难题。一般来说,机械瓣可使用终身,但需终身服用抗凝药;若选择生物瓣,多数患者只需短期抗凝,但有一定使用年限。闫炀介绍,新型干瓣技术的出现显著延长了生物瓣的使用寿命,预期可达20~30年。在选择瓣膜时,患者应该综合考虑年龄、预期寿命、生活方式等因素,遵循个体化原则。
手术成功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需要建立健康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并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同时,保持积极心态,正确认识疾病,对长期康复至关重要。
虽然完全预防心脏瓣膜病尚有困难,但通过早期检查、及时干预,绝大多数患者能获得良好预后。闫炀提醒,公众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医疗知识,家中老人出现相关症状时尽早就医,选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规范诊疗,守护银发人群的“心”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