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记者节。
手机屏幕上是部门群里的节日祝福动图,金灿灿的银杏叶飘落,衬着“铁肩担道义”的字样,热闹,却总觉得隔了一层。窗外,这座城市的数据洪流正无声奔涌,一条“荔枝网”刚推送的AI生成视频,“从业30年的他们拥抱年轻的自己”,时光精准得像手术刀,让人泪目。我掐指一算,这竟是我的第23个记者节了。若再加上那7载教育生涯,职业生涯已逼近“三十年”这个沉甸甸的门槛。
忽然间,有好多话,想对屏幕里那个奔波了半生的自己说一说。
我想起的,不是获奖证书的闪光,而是如东栟茶中学宿舍里,那彻夜的灯光。2007年深秋,蜷在宿舍上铺整理笔记的我,听见隔壁宿管阿姨对着姚止平校长送的暖手袋压抑的抽泣。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新闻,不是抢出来的,是“匍匐”出来的,是在时间的沉积层里,像考古者一样,耐心拂去尘埃,让那些被淬炼出的真实细节自己说话。后来那三万字的通讯,成了央视“感动中国”的推介材料,可于我而言,最大的奖赏是菜市场里,那位卖鱼大嫂抖着湿漉漉的手,从内兜掏出的剪报。
![]()
笔者与出海归来的渔民一起劳作
这份“匍匐”的姿态,从平面媒体延伸到电视镜头前。拍《寺街》纪录片,我们团队耗时半年,只为让1920年代的光影在屏幕上复活;做《幸福门铃》,我们用长镜头静观老人颤巍巍倒水的手、反复擦拭的相框,让琐碎的日常拼凑出生命的尊严。转型广播,我们又沉醉于声音的魔力,在《车间里的新质生产力》里,让老机床的规律脉冲与智能产线的白噪音,谱写成一首产业的“听觉进化史”。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比特,时代推着我们狂奔。我曾焦虑,生怕被AI的浪潮抛下。我们做过测试,让AI写老旧小区改造,数据详实,逻辑清晰,挑不出错。可它写不出居民抚摸斑驳墙体时,指尖感受到的粗粝温度;写不出返乡青年手机里,都市夜景与养殖场监控画面频繁切换背后的挣扎。我懂了,技术能延伸我们的感官,成为高效的“延伸器”,但它永远无法替代记者“匍匐”在地时,那具身化的、与悲欢共震的“心”。
这或许就是教师与记者这两重身份,最终在我身上达成的和解与成就。
那七年教师经历,赋予我的核心能力是“翻译”——将浩繁的知识,翻译成少年心灵能接纳的语言。它教会我等待,等待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缓慢开启。而这23年的记者生涯,本质上是在进行另一种更宏阔的“翻译”——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翻译成公众能够理解、感知并产生共鸣的“故事”;将庙堂之高的政策,翻译成江湖之远的体温;将沉默大多数的渴望与艰辛,翻译成能被听见的声音。
两种职业,归根结底,做的都是“连接”与“唤醒”的工作。教师成就我的,是那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沉静与耐心,是在方寸讲台上耕耘精神原野的定力。记者成就我的,是那份“文章天下事”的敏锐与冲动,是永远在路上、永远对未知保持饥渴的鲜活。它们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我:既能为一篇调查报道“逆向验证”、抽丝剥茧,也能为一个镜头、一段音响的极致呈现而反复打磨;既能在元宇宙的概念里眺望未来,也更珍惜数百年老街小巷里,那人声鼎沸的烟火人间。
这个记者节,我想对自己说,在这个新媒体与自媒体如野火般蔓延的时代,我们所要坚守的,究竟是什么?是那套日益精良的采编设备吗?是那个官方头衔吗?是,也不全是。我想,在众声喧哗、流量至上的喧嚣中,我们最不能丢失的,是那一份“定力”与“公信力”。自媒体的快,是它的优势;我们的“慢”,有时恰恰是我们的价值。这个“慢”,不是效率的低下,而是发布前那一道必不可少的确认与核查,是面对热点时那片刻的冷静与审视,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克制与负责。当一则耸人听闻的流言在社交网络病毒式传播时,人们最终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官媒怎么说?”——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源于我们数十年如一日对事实每一个细节的死磕,对导向每一分责任的担当。
![]()
作者平时撰写的业务论文
我们的笔和镜头,不能只追逐那些能带来“10万+”的都市情绪和猎奇故事,更要坚定地对准那些“沉默的角落”。我们要做的,不是信息瀑布的“追随者”,而是社会注意力的“摆渡人”。 乡村振兴的田埂上,产业升级的车间里,科技攻关的实验室中,那些可能没有爆款相,却关乎国计民生、时代进程的坚实足迹,需要我们去记录、去放大,这种超越短期流量、致力于构建公共知识与社会记忆的报道,是主流媒体不可替代的使命。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坚守“建设性”的立场。自媒体可以“爆”可以“裂”,可以只负责提出质疑和渲染情绪。而我们,在履行舆论监督天职的同时,必须多想一步: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解决问题、凝聚社会共识。从当年的留学中介调查推动行业规范,到今日对基层治理难题的报道促进政策完善,我们的力量,不仅在于揭露“是什么”,更在于理性探寻“为什么”和“怎么办”。我们的报道,终点不应是情绪的宣泄场,而应是通往问题解决的起点,是聚拢人心、共克时艰的粘合剂。
这个记者节,我还想对自己说:别再纠结于发际线又后退了几分,白发又生根了几何,也别再为阅读量的波动而过度焦虑。你看,从邵飘萍的“铁肩辣手”,到穆青的“勿忘人民”,那精神的火炬,穿越百年,此刻就在你的掌中。
技术的河流必将越来越湍急,算法的推送会更加精准。但请你,永远不要丢掉“匍匐”的能力。那是对真实世界近乎笨拙的虔诚,是对普通命运深刻共情的本能。愿你永远能俯下身,听见大地的低语。愿你的笔与镜头,在算法的洪流中,依然能打捞起属于人的、温暖的星光。
因为,那才是连接人心彼岸的,永恒桥梁。
作者:古剑
编辑:李严
责编:李可芹
审核:朱琦
本信息图文及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