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宣布一项震动全球医药市场的协议——与礼来、诺和诺德两大制药巨头达成合作,大幅降低热门GLP-1类减肥药价格,并首次将肥胖症治疗纳入联邦医保覆盖范围。就在他话音未落时,一名诺和诺德高管突然晕倒,现场一度陷入短暂混乱。特朗普随即表示:“你们看到了他倒地了,但他没事。”这名晕倒者后被确认为诺和诺德高管戈登·芬德利,经初步检查无大碍。讽刺的是,这位身处减重药物风暴中心的人,竟以如此方式“亲历”了这场变革的紧张与压力。
![]()
这场发布会不仅是一次政治秀,更标志着美国在应对肥胖这一公共健康危机上迈出历史性一步。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这些原本动辄每月上千美元的“天价神药”,将通过“TrumpRx.gov”平台降价至350美元以下,部分剂型未来甚至低至150美元。更重要的是,数千万联邦医保参保人将首次获得报销资格。这背后,是科学突破、政策博弈与商业利益交织的结果。
![]()
GLP-1类药物并非普通减肥针。它们的核心成分如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和礼来的替尔泊肽,本质上是模拟人体肠道分泌的一种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通过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延缓胃排空、调节胰岛素分泌等方式,实现显著减重。其中,替尔泊肽更进一步,同时激活GIP受体,成为全球首个双靶点减肥药。临床数据显示,在使用替尔泊肽72周后,患者平均减重达22.8公斤,约体重的20.2%,远超司美格鲁肽的13.7%。这意味着,一名体重100公斤的患者,可能减掉近20公斤。这类药物已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多次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尽管存在恶心、呕吐等常见副作用,严重风险如胰腺炎或胆囊疾病发生率较低,总体可控。
![]()
然而,真正让这些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的,是政策的转向。过去多年,美国联邦医保明确排除对减肥药的报销,认为肥胖属于“生活方式选择”。此次特朗普政府打破惯例,以“降价换覆盖”为条件,换取药企大幅让利。协议规定,Medicare和Medicaid将从2026年起覆盖符合条件的患者,每月自付仅50美元,其余由医保承担。作为交换,诺和诺德和礼来不仅降价,还承诺未来新药在美国实行“最惠国定价”,并追加数十亿美元本土投资。这一模式虽无先例,却极具现实算计:政府赢得“降低药价”的政治声望,药企则获得数千万潜在用户的稳定市场。
![]()
这一变革的影响正在显现。发布会当日,诺和诺德股价下跌4%,反映市场对其利润压缩的担忧;而礼来因口服药前景被看好,股价微涨。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医疗体系本身。目前美国约75%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相关医疗支出已超4800亿美元。过去,医生只能建议“少吃多动”,但效果有限。如今,药物干预有望成为主流治疗手段。专家预测,GLP-1类药物在肥胖人群中的渗透率可能从不足5%跃升至2030年的20%以上,市场规模或将突破千亿美元。这不仅改变临床实践,也可能重塑保险支付逻辑,推动仿制药和远程医疗平台加速竞争。
![]()
对中国患者而言,这场变革更像是一面镜子。目前,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已获批用于肥胖治疗,但未纳入医保,月均自费价格约3000–3500元人民币,约为美国降价后价格的1.5至2倍。替尔泊肽尚未上市,口服版本更遥遥无期。尽管中国也在推进“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并将肥胖防控纳入国家战略,但药物可及性仍远落后于美国。未来,中国或需在加速国产药物研发、推动医保准入与加强食品环境治理之间寻找平衡,避免陷入“药进医保却买不起”的困境。
![]()
这场由一次晕倒事件意外凸显的发布会,实则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趋势:肥胖正被重新定义为一种需要系统性医疗干预的慢性病,而非个人意志的失败。药物降价与医保覆盖的结合,可能成为全球应对肥胖流行的新范式。但挑战依然存在——财政可持续性、公平性、长期依赖性等问题仍需解答。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围绕“谁该吃药”“谁来买单”的争论不会停止。但至少现在,更多人看到了科学与政策合力带来的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