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11月6日晚,上海群众艺术馆上海星舞台灯火璀璨、座无虚席,由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六安市文旅局联合打造的原创红色民歌剧《大别山之恋》在此圆满落幕。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掌声与热泪交织,感动与敬意升腾,这场跨越千里的红色文化对话,既是六安市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求的生动实践,更是沪六两地文化旅游对口合作的精彩展示。
![]()
《大别山之恋》的沪上展演,正是六安以文艺创新激活红色资源,推动革命文化跨域传播的鲜活探索。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色基因深植城市血脉;六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铸就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丰碑。当大别山的红色歌声在黄浦江畔回响,两种红色精神在此交汇共鸣,为长三角文旅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史实为基,红色叙事直抵人心
“这部剧没有空洞的口号,每一个音符、每一段剧情都带着历史的温度。”演出结束后,上海观众李建国久久伫立。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源于《大别山之恋》对红色历史的真诚演绎。
![]()
该剧以六安革命历史为底色,将金寨老人为红军守候一生、金刚台妇女排“八姐妹”革命壮举等真实故事,通过女主角“桂花”的命运轨迹,串联起立夏节起义、红军北上抗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全剧以“送郎出征”“三年苦斗”“痛失爱子”“百年守候”为主线,将个人命运与革命历程交织,让观众在人物的命运起伏中触摸革命年代的温度,在信仰的坚守中汲取精神力量。
![]()
![]()
非遗元素的巧妙融入,让红色叙事更具感染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成为贯穿全剧的艺术纽带,《慢赶牛》《送郎当红军》等经典唱段与剧情精准契合,原汁原味的皖西唱腔搭配地域特色浓郁的服饰、舞美,营造出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当《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旋律响起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上海师范大学的王教授表示,这种将革命历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让红色精神的传播既接地气又有生命力。
市集搭台,文旅消费双向赋能
演出场外,“大别山旅游商品暨非遗好物展示市集”同样人头攒动。15个展位集中展示六安非遗技艺,六安瓜片的清香、霍山黄芽的醇厚、临淮泥塑的精巧、翁墩剪纸的灵动,让上海市民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体验六安特色魅力,实现文化传播与消费促进的有机结合。
![]()
在上海从事文旅策划工作的张军,看完演出后当即在市集订购了10盒六安瓜片。“既被红色故事打动,又被特色物产吸引,这样的文旅融合模式很有吸引力。”他表示,下一步将计划组织上海文旅企业赴六安考察,设计“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精品线路。
这种“观剧+市集+消费”的模式,是沪六两地探索“文化IP引流、消费场景变现”的创新实践,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文旅协同发展的鲜活案例。市集运营期间,累计吸引超2000人次参与,不少观众看完演出后直奔市集,将对红色故事的感动转化为对六安物产的青睐。六安非遗技艺通过现场互动收获大批“粉丝”,特色物产借助展演流量打开上海市场,既让大别山文化在消费场景中深度浸润,又为两地文旅产业协作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沪六携手,协作成果亮点纷呈
《大别山之恋》的成功展演,并非孤立的文化事件,而是沪六两地文化旅游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2025年以来,两地依托对口合作机制,推动红色文化交流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双向互鉴”:联合上海市中共一大纪念馆举办“红漫大别山”主题展览,3.4万余名观众在文物中读懂红色传承;共同举办第二届大别山红色阅读马拉松大赛,六安红剧场引进13场上海优质商业剧目;“乐游长三角·坐着高铁寻游六安”红色旅游专列开行8趟,千余名上海游客乘坐专列走进六安感悟红色精神。
数据见证合作成效:2025年1-10月,六安全市接待游客6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4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31%和13.5%;其中接待上海游客270万人次,同比增长8%。从“春之韵”“夏之魅”到“秋之韵”“冬之味”,“畅游山海 四季有约”上海·六安文旅嘉年华已连续举办4场专场活动;舒城县与上海奇创旅游集团等14家单位达成7项战略合作;上海企业投资的六安西茶谷旅游度假区等6个文旅项目总投资达7.91亿元……一系列合作成果,让红色文化成为连接两地的情感纽带,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薪火永续,红绿融合再谱新篇
“这部剧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大别山人民的坚韧与深情,我一定要带孩子去六安看看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海市民汤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演出结束后,社交媒体上满是观剧感悟,“震撼”“感动”“想去六安”成为高频词,红色文艺作品的传播力与感召力在此得到充分彰显。
![]()
《大别山之恋》上海展演不是终点,而是两地合作的新起点。山水六安,康养之约。六安正依托大别山生态屏障与千年文化积淀,打造全域旅游样板区,推动“红色热土”与“康养胜地”融合发展。此时的六安,正铺展成一幅全域美丽的画卷——春赏山花烂漫,夏享溪谷清凉,秋观层林尽染,冬戏冰雪飞扬。
“我们要以此次演出为契机,让‘观红色歌剧、游六安山水’成为沪六文旅互动的新风尚。”六安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红色文化、生态康养等优质资源走进上海,同时积极承接上海文旅消费溢出效应,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以及上海市、合肥市的最美“后花园”。
夜幕下的上海星舞台,《大别山之恋》的余韵仍在回荡。从黄浦江畔到大别山麓,红色精神是跨越山海的精神纽带,文旅合作是携手发展的坚实桥梁。这场红色文艺的盛宴,不仅让大别山精神在沪上落地生根,更为两地深化合作注入了新动能。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沪六两地将继续以文化为媒、以精神为魂,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创新,让文旅合作在协同中共赢,为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